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阅读丰子恺:最后的吻

(2023-09-13 12:00:05)
标签:

文化

教育

分类: 随笔

阅读丰子恺:最后的吻

丰子恺先生将自己的漫画创作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是描写古诗句时代;第二是描写儿童相的时代;第三是描写社会相的时代;第四是描写自然相的时代。但又交互错综,不能判然划界,只是我的漫画中含有这四种相的表现而已。”(《漫画创作二十年》,1947年)

查阅《丰子恺年谱》,这幅《最后的吻》创作于1934年。这一年,先生37岁了,他在石门湾的缘缘堂已经落成,膝下有了四个女儿和两个儿子,从1934年到1937年8月的这一段时间,在丰子恺一生中是最为安稳惬意的时期,他描写“儿童相”的作品,大多是这时萌发创作的,他的几个孩子作了最好的“模特”。与家庭的美好温馨相比,社会的众生相也触发了先生的思考和批判,这幅《最后的吻》即是其中之一。

    衣衫褴褛的女子正在将一个用被褥包裹严实的婴孩小心翼翼地放进接婴房,临别时在他的小脸上留下最后一吻婴儿睁大眼睛正看着母亲;就在“接婴处”的墙下两只小狗依偎在母狗的怀里吃奶。同一场景被两个截然不同的画面分割,上景凄凄,下景熙熙,让人不由神伤:畜生尚且能够生养幼崽安享天伦之乐,人却只能与至亲骨肉分离求一个活路。这个景象,先生还在另一幅题为《笑涡》的作品中重现过,不过,抱着婴儿的母亲换成了父亲的形象。

据丰一吟回忆,先生有一次在街上看到过这个景象,当时很受震动,回来后就画出了这幅《最后的吻》。作品发表后,有好几个读者写信给他,说看完后流了很多泪,还有人要求作者赔偿她的眼泪。(《我的父亲丰子恺》,丰一吟 著,团结出版社,2007年版,P123)

写都市相的作品,有不少反映了当时都市的种种不合理现象和都市人民的悲惨生活。其实,换一个角度而言,他在描写天真烂漫的儿童生活的时候,其实正是在有意识地从反面诅咒着成人世界的种种恶劣与不平等,“这里没有‘花生米不满足’的人,却有许多面包不满足的人;这里没有‘快乐的劳动者’,只见挑着重担的鬓白者。’”(《谈谈自己的画》,1935年)

丰子恺在32岁(1929年)的时候,写了一篇《秋》,表达了他心境的变化,他借用自己最喜欢的日本作家夏目漱石在三十岁时的一段话:“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处必有暗;至于三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处暗亦多,欢浓之时愁亦重。”在这幅作品中,先生是否也表达了别样的人生感悟呢?

                                  2021141112  王佳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