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丰子恺:“劫法潮

标签:
文化哲学 |
分类: 随笔 |
《劫法场》是丰子恺先生倡导“护生思想”的漫画作品。
画面中的男子右手持刀,左手抓着鸡,旁边放着一桶冒着热气的沸水,一场杀戮即将上演,穿红衣的小女孩两只手抱着鸡,欲从男子的手里夺下,是谓“劫法场”。
对于这幅作品所表达的意思,有人很不以为然,因为人养鸡,是为了要吃鸡的,如果人不吃,那么人自己靠什么来生活呢?丰子恺是信佛之人,当然他本人可以选择吃素,但是也不能因此就不让其他的人不吃肉吧。
丰子恺在“护生画第三集自序”中,针对当时就有人提出的这种看似“自相矛盾”的说法——劝人勿杀食动物,劝人吃素菜;同时又劝人勿压死青草,勿剪冬青,勿折花枝,勿弯曲小松——那“人只得饿死了!”答复说,“护生是护自己的心,并不是护动植物。再详言之,残杀动植物这种举动,足以养成人的残忍心,而把这种残忍心移用于同类的人。故护生实在是为人生,不是为动植物。普劝世间读此数者,切勿拘泥字面。”(1949年)
他在另一篇《则勿毁之已》中说,“儿童一脚踏死数百蚂蚁,我劝他不要,并非爱惜蚂蚁,或是想供养蚂蚁,只恐这一点残忍之心扩而充之,将来会变成侵略者,用飞机载了重磅炸弹去虐杀无辜平民,故读《护生画集》,须体会其‘理’,不可执着其‘事’。”
先生创作“护生画”的意旨,是要人养成珍惜爱护生命之心,要养成这颗心,就要爱惜所有的生命。在佛家眼中,一切有情众生都是平等的,人爱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爱惜他人的生命,爱惜世间一切生命。这样的“生命教育”,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部分,陶行知在《注重养生而不杀生——致郑先文》(1932年)中举例说,他看到学校的生物课老师教学生养蝌蚪,以观察卵变成蝌蚪的过程,但最后放在教师瓶瓶罐罐里的蝌蚪都死掉了,先生质问:“我们有什么权利可以牺牲虾蟆的生命来给我们玩把戏呢?......假使我是一位小学教师,带着小朋友在大自然里观察,看见塘里有虾蟆子,我一定教小朋友留心观察。宇宙是我们的学校,这个池塘里便是我们的虾蟆池,我们要看虾蟆子变成蝌蚪,蝌蚪变成虾蟆,虾蟆又生子,就时常到这里来观察好了。”
章锡琛在护生画第三集代序中写道,“护生的意义,就在于培养个人的同情心,要他们脱离野蛮的兽性,成为仁慈的文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