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丰子恺:大树被砍伐生机并不绝

标签:
文化教育 |
分类: 随笔 |
在市美术馆参观丰子恺漫画作品展,我深深感受到了先生作品中所蕴含着的炽热情感与丰富哲理。这些作品中有他对于生命、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表达,也饱含着他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人民的深沉的爱。
在这幅作品前,我站了很久想了很多,我好像觉得自己就是那位马上的战士,看着这棵被砍断的树干上新长出的绿叶与枝条,不仅惊叹于“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的自然造化,感悟着中华文化中“天地之大德曰生”的精神。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在近代史上遭遇的一场大劫难,为了不做亡国奴,丰子恺拖家带口离开石门湾缘缘堂,走上了逃亡西南的道路,这一路上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变成他笔下的文字和漫画,这个时期,以抗战为主题的漫画和文字,成为他人生中极为重要的转型。
流亡武汉期间,1938年某个春日的下午,丰子恺在武昌乡间看见田野中有一棵被人砍伐的大树,虽然只剩下一根主干,“而春来干上怒抽枝条,绿叶成荫,新生的枝条长得异常的高,有几枝超过其他的大树的顶,仿佛为被斩去的‘同根枝’争气复仇似的....我徘徊不忍去,抚树干而盘桓。”这时,从对面走来了两个小孩(姐弟两),于是丰子恺和两个小朋友就有了一番对话,由树而人,由人而国,先生说,“中国就好比这一棵树,虽被斩伐了许多枝条,但是新生出来的比原有的更多,将来成为比原来更大的树。中国将来也能成为比原来更强的国。”(《中国像棵大树》,1938年)
当时正值台儿庄胜利,回到寓所后,丰子恺立刻提笔绘画,并在边上题诗一首:
大树被砍伐,生机并不绝。春来怒抽条,气象何蓬勃!
他又画了同样的一幅送给一个刚相识的少年朋友。那少年对丰子恺说,他把画装了镜框挂起来,每逢在报纸上看到我军失利以及失地中日军杀戮我同胞的消息而恨恨地透不过起来的时候,便去看看这幅画,可以得到慰藉和勉励。在广西宜山时,丰子恺把自己抗战以来所创作的一些漫画编成一册,第一幅画就是在汉口时所作的这幅《大树被砍伐......》,因此,画册就命名为《大树画册》,1940年由文艺新潮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