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丰子恺:儿童不知春,问草何故绿

标签:
文化教育 |
分类: 随笔 |
我最喜欢丰子恺先生这幅“儿童不知春,问草何故绿”的漫画。画上的题诗是清代袁枚《偶作五绝句》之一:
偶寻半开梅,闲倚一竿竹。儿童不知春,问草何故绿。
先生截取后两句,以漫画的形式表达了一个永恒的教育主题——孩子是如何体验生活的?教师和大人应如何尽最大的可能去了解孩子的世界,而不是试图将一套自己认为正确的信念和价值观强加给孩子呢?
在这幅漫画中,我们和孩子一起感受到春天来了,小草返青了,杨柳吐绿了,孩子也在这个世界里生长着,站在柳树下年轻的妈妈,背后的双手拿着一本《唐诗三百首》吧,她正在教两个孩子背诵着“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呢,但是孩子很好奇地问,“为什么草会变绿呢?”年轻的妈妈该怎样回答呢?
这让我想起了“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对于两个小朋友提出的问题,孔子最后也回答不上来。我发现,孩子的世界里有很多很多“为什么”的问题,因为在他们的眼睛里,这个世界实在是太奇妙了,每天都在变化,每一种变化都像是奇迹,每一个奇迹背后一定有一个秘密,每一个孩子都是科学家,甚至是哲学家,因为他们提出的问题都指向穷根究底的“为什么”——杨柳为什么会弯腰?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小鸟儿为什么会在天上飞?鱼儿为什么只能在水里游?...他们的问题都没有答案,每一个问题都让大人感觉很难很为难。
有人说,我们现在教育的一个大问题是把本来“有问题”的学生都教育成“没有问题”的好孩子了。“好的教育”要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好的教师”不是给孩子一个标准答案,堵塞他们提问的机会和好问的童心,“好的课”堂应该是唤醒,是激励,是引导着孩子不断地去探究世界的秘密。丰子恺先生在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用儿童的视角启发着我们去探寻这个问题,陶行知先生在《师范生第二变——变个小孩子》一文中提醒我们,“未来的先生们!忘了你们的年纪,变个十足的小孩子,加入在小孩子的队伍里去吧!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理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您会立刻发现小孩子的能力大得很:他能做许多您不能做的事情,也能做许多您以为他不能做的事。等到您重新生为一个小孩子,您会发现别的小孩子是和从前所想的小孩子不同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方明 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11月版,P117)
陈昱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