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丰子恺:空将荷叶盖头归

标签:
文化教育 |
分类: 随笔 |
丰子恺先生笔下的两个小姑娘是谁呢?她们头上盖着翠绿的荷叶,正手拉手地走在西湖边的小路上。很多年之后,当她们再回头遇见画中的“自己”时,久已沉睡的童心会不会再次萌动?
桐乡石门湾的“缘缘堂”落成于1934年,那一年,丰子恺开始考虑儿女们去杭州读中学的问题,大女儿丰陈宝和三女儿宁馨进了市立中学,次女林先进了行素中学,后来长子华瞻进了宗文中学,为了陪伴孩子们的成长,丰子恺决定在杭州租房,从1934年秋到1937年“八一三”战争爆发,他先后在浙江图书馆旧址附近的皇亲巷6号,官巷口和葵巷口处的马市街156号,以及皇亲巷附近的田家园3号居住,他在杭州度过了三个春天又三个秋天(《我的父亲丰子恺》,丰一吟 著,团结出版社,2007年版,P105)。当时居住的皇亲巷就靠近西湖,西湖最美的是“春秋佳日”,春日浓妆,秋日淡抹,浓妆淡抹总相宜,周日或假日时,他常常带着孩子们去游西湖,随身还带着速写本,看到入画的题材,便记入册内,回家再做整理。这幅《折得荷花混忘却空将荷叶盖头归》,应该是那个时候创作的。
读先生的儿童漫画,往往能够唤醒我们内心里的某些东西。姜丹书在《从头话丰子》评价道,“他的画,妙在能深入浅出。从浅说,人人看得懂,而又趣味;从深说,能打入人人的心坎里。无论你是深入还是浅入,都能感觉到至情至理,此即所谓有感兴有生命的作品。”(年谱,P495)
丰子恺是儿童成长的陪伴者和记录者,先生对自然景观与孩童乐趣的描绘在这幅漫画中得到了生动体现。孩子之为孩子,是因为他们在成长,在体验着生命的懵懂,同时也在体验着世界的各种可能性,很多父母和老师喜欢扮演“教育者”的角色,想要操控儿童的世界,先生说,“培养童心,就是培养趣味。小孩子的生活,全是趣味本位的生活。我所谓培养,就是做父母,做老师的人,应该乘机助长,修正他们对于事物的看法。要处处离去因袭,不守传统,不照习惯,而培养全新的、纯洁的‘人’的心。”
这个初夏时节,荷花开得正好,远处的断桥长堤青山塔影,伴着渐渐西沉的落日,两个闹腾了一天的孩子,走在回家的湖堤上,刚刚央求爸爸折下的荷花倒是忘记了,只有这翠绿的荷叶正好盖在头上作了遮阳的帽。她们灿烂的笑容、无忧无虑的神情,不禁让我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在乡下的农田里,我也曾光着小脚丫,像放飞的小鸟一样,和风儿一起嬉戏,面向着星星说话。而今,阳光依旧,荷花依然,长大了很久的人,却在这幅画作里,捕捉到了从前的光亮。
《小王子》里说:“我们整天忙忙碌碌,像一群群没有灵魂的苍蝇,喧闹着、躁动着,听不到灵魂深处的声音。时光流逝,童年远去,我们渐渐长大,岁月带走了许许多多的回忆,也销蚀了心底曾经拥有的那份童稚的纯真。”感谢先生的慧眼和妙笔,让我们经历过的童年因回味变得鲜活,让我们的成长因反思而具有意义。我们永远不要丢掉那份天真与质朴,兴致盎然的与世界相遇,一直走在开花的路上。
20211411 刘扬 徐姚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