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哲学随笔:“南辕北辙”再审思

(2023-02-04 14:35:59)
标签:

哲学

文化

分类: 随笔

哲学随笔:“南辕北辙”再审思

南辕北辙,《中国成语大辞典》的解释是——“辕:车前驾牲口的部分(部件)。辙,车轮碾过的痕迹,指道路。本要向南行,却驾车往北。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8月第一版,P857)这就是说,我们在确定了某个行动目标之后,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可能会逐渐偏离预定的目标。在某种意义上,这个成语揭示了人之存在的困境:“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干的”,我们行动最终的结果往往偏离最初的目的,甚至可能是背道而驰的;或者,我们要达到目标的方向,在别人看来,根本就是错误的;再或者,我们朝着自己期望的理想目的可以一条道走到底,最后竟然会回到原来的起点。

季梁讲述这个故事的本意,在于劝阻魏王出兵邯郸的计划,故事中的“事”,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驾车人明明要去南方的楚国,却偏偏朝着北方行使,这看起来不是故意为之,很可能是迷途失向了,可惜故事并无“且听下回分解”,如果没有遇到季梁这样的热心人,他这次的长途远行真要变成一次“事故”了,其实“故事”也是“事故”,这正是值得我们反复玩味的。

为什么会出现南辕北辙呢?是通往目的地的路向问题,还是人对目的设置有问题?行动目的一旦确定之后,如何到达目的就成为最紧要的了。就驾车人而言,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可能因为他是个新手,第一次出行,完全不清楚路况;另一方面即使是老司机,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因为没有现代的精确导航设备,又不善于问路,也可能会失向,如果他虚心听取季梁老师的好言相劝,并能够吸取教训,想来最后还是可以到达目的地的。

这则成语解释为“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似乎是站在当事人的立场上作出的反思,蕴含了三层意思:第一,出现“行动与目的相反”的情况,在我们的日常经验中,是普遍存在经常发生的;第二,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在于我们自身,借哲学的说法,就是人的局限性,即使我们的行动有明确目的,并且安排了行动计划和路线,也未必能够实现目标,因为现实世界中有很多不可控、不确定的风险;第三,个人的经验和认知是有限的,因此要多学习,多请教,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尤其是我们在行动中遇到新问题新困难时,仅仅凭借自己的经验是难以解决的,唐僧师徒取经路上,经常会迷失方向,很多时候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幸而三个徒弟能够探路,又会主动问路,还有各路高人指点菩萨暗中护佑,才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到达天竺。魏王身边有季梁这样会讲故事的人很重要,当然,前提是魏王能够听得见不同的意见,善于接纳异见。

初此之外,是否还有新的理解呢?首先,驾车人的技术和经验没有问题,但是经验也往往会欺骗自己,由于客观环境的复杂,在这条过于漫长的道路上,即使以某个固定的目标为参照(如北斗星),也会逐渐偏离方向,这就好像在沙漠中或大海上迷失方向一样,出现这样的情况很正常;其次,驾车人的方向(感)没有问题,确实一直在向南走,但是,他原来出发的地方也许不是魏国,在当时情况下,每个诸侯国方向的标志就像各种货币一样混乱,可能到了魏国,原来的“南方”就标志成“北方”,甚至季梁也完全存有指鹿为马的可能性,因此,在季梁的故事中,就变成了南辕北辙,这种情况,即使到了今天也不是经常发生吗?最后,如果说前面两种情况是在自己不知道的情况下发生的,那么还有一种可能性,明知已不可而为之,即使驾车人知道自己搞错了方向,也绝不承认,更不愿意听取中肯的意见,而决意一条道走到底。他坚定地认为只有自己走的这条道才是正道,是这个世界上唯一正确的,而自己以往全部的经验和他人的批判,都可以用来证明这个“预设”的目标和行动计划之完美无缺。

就个体而言,在现实生活中,行动与目的往往可达成一致,只要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从一个更深的层次反思,人类的行动,或者由无数个体所组成的人类社会这辆大车,能否由驾车人先预设一个理想的目的——那个理想中的乌托邦,美丽新世界(楚国)——只是一种虚幻的“存在”。就两者关系而言,是共同的“目的”先于行动,还是无数个体基于自由意志选择的行动会逐渐导向某个目的呢?过去的历史无数次表明,我们拼尽全力所要实现的那个“目的”,在行动的过程中,可能变成了另一种模样,“通往地狱的道路,通常是由善意铺就的。”这就是哈耶克指出的“通往奴役之路”,基于一种最彻底的理想主义设计指引下的行动,最终产生的是一个最不希望看到的结果,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确实跳蚤,这就是形而上意义的“行动与目的相反”。

南辕北辙的故事流传至今,自有其独特魅力所在。经典的价值就在于常读常新,因为经典自身一旦被书写,被传播,虽然脱离了原有的生长环境(语境),但它仍然是具有生长力的。我们今天对这个文本的理解,已经超越了文本原有的特定内涵,就好像原来生在淮南的橘,到了另一个地方,它还是有生命力的,但是在不同环境中,基因可能会发生某种变异,所以结出的果实也不一样了,这应该是正常的现象。这既是文本本身蕴含的歧义结构,也是因为文本在与不同时代、文化背景的阅读者相遇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变异,从而使文本生长出更多的意义来吧。

 

                             2023.02.04,阅读反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