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随笔: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2023-02-08 14:05:47)
标签:

教育

文化

教育随笔: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孔子一生好学,他倡导的学习包括三种主要方式,一是学生听取老师的教诲和引导;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经常交流、互相切磋;三是在日常“行动”中学习,虚心向不同的人学习。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语出《论语》“述而篇”。据杨伯峻统计,“行”字在《论语》全篇有53处,出现74次,既可以独立,也常与不同的字相互组合使用,其义丰富而多有变化,“三人行”中的“行”,应如何理解呢?

我们先了解一下各家如何诠释“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其不善者而改之。”杨伯峻译为,“几个人一块儿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可以为我所取法的人;我选取那些优点而学习,看出那些缺点而改正。”(《论语译注》,杨伯峻 译注,中华书局,198012月第2版,P72钱穆解为,“三人行,其中一人是我,不曰三人居,而曰三人行,居或日常相处,行则道途偶值。何以必有两人而始得我师,因两人始有彼善于此可择,我纵不知善,两人在我前,所善自见。”(《论语新解》,钱穆,三联书店,20053月第2版,P183钱宁译为,“三人同行,其中必有可以为师之人。选择善者为榜样而效法,以那些不善者为借鉴而改过。”(《新论语》,钱宁 重编,三联书店,20126月第1版,P43日本学者宫崎市定释为,“三人同时行动的话,一定会有收获。如果是好的行为,要取之为典范;如果是不好的行为,希望能改正自己身上相同的缺点。”(《宫崎市定读<</span>论语>》,王新新 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10月第1版,P135-136

从学习的视角上理解,“三人行”蕴含了三个层次的学习观,即学习的态度、可学习的对象和学习的方式。

就学习态度而言,“三人行”而“必有我师”,体现了孔子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态度,学习是一生的要事,不仅在学校里、在课堂上要虚心学习,而且要主动在生活中学习,生活世界当处处可学时时可学,并不是只有读书、听老师讲课才是学习,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了问题、遇到了问题,更要主动向身边的人学习,正所谓时不我待,学不可以已。

就可学习的对象而言,“三人行”中的“三人”,既可以是学生也可以为老师,师与生的身份不是固定的,而是互相转化的,可以是同行之间相互学习,也可以是陌生人之间相互学习;既可以是同学之间切磋,也可以是行动中偶遇之人相互研学。“三人行”一句,杨伯峻解释为“几个人一块儿走路”,钱宁译为“三人同行”,宫崎市定说是“三人同时行动”,钱穆先生特别提出,“不曰三人居,而曰三人行”,且“行则道途偶值”,就像王维诗歌中“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也是一次愉快的学习经历。我更倾向于钱穆先生的解释,如果“三人”朝夕相处“共居一堂”,彼此之间很熟悉,反而没有相互学习的迫切要求了,“三人行”并非一定是“同行中人”也未必是“同道之人”,他们因为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学习经验,所以彼此之间有了相互学习的可能性;而在共同的行动中遭遇问题时,有不同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了相互学习的必要性,在某种意义上,三个人之“行”是在生活世界中偶然“交互”的,“三人行”可以理解为是一个临时组建的“异质同构”学习共同体,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发生的概率反而增加了,学习的意义也会更丰富。

就学习方法而言,“三人行”侧重在行动中学习,儒家是特别重视“修行”重视“德行”的,因为道德养成贵在实践。《论语》中将“文、行、忠、信”列为孔门“四教”(述而篇),孔子要求弟子“君子躬行”“君子敏于行”“言之必可行”。如果我们进一步从“实践(行)”与“认识(知)”的关系上理解,“三人‘行’”就是要将学习落在“行动”上,只有始于行动、基于行动、贯穿行动的学习才是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这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内在相通的,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正是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同客观事物不断发生各种关系,由此才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活动不断地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提供新手段,也提升着人的认识能力思维水平,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促使学习持续走向深入。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知行合一”一直是一条学习的主线和主要路径,荀子说“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因为“行之”往往比“闻之”“见之”的体验更直接、更丰富、更深刻,王守仁言“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为知。” 王夫之曰“行而后知有道,道犹路也”,朱熹指出“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可以说,正是孔子的“三人行”为后来者开启了以行致知、以行促学、以行启智的道路。

当然,从一个批判的立场上加以审视,“三人行”中的“三人”,其实不必要分出谁为师,谁是生,既然教学相长,在更现实的意义上,不妨可以视为同行同伴同学。阿贝尔加缪说:“不要走在我后面,因为我可能不会引路;不要走在我前面,因为我可能不会跟随。请走在我的身边,做我的朋友。”这句话倒不妨可作为“三人行”的另一种注解吧。

 

                                   2023.02.08,阅读有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