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阅读随笔:跟许子东老师读“小说史”

(2023-02-03 14:47:32)
标签:

文化

教育

分类: 读书

  阅读随笔:跟许子东老师读“小说史”


  这两天重点阅读《重读20世纪中国小说史》,打开后读了一小部分,就读出些“味道”来,比前一段时间读《许子东现代文学课》的感觉还要好,这不仅是因为“食材好”,而且他的厨艺也更“近乎道”了。

  《重读20世纪中国小说史》,是一部讲稿,严格地说是许老师讲授这门课(20世纪中国小说史)的整理稿,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时时感受到他在课堂上的风采、风格和风度,领略他的教学魅力,这对我们当下反思教学也是很有启迪的。

   “重读”,既在于重新发现,也在于意义建构。从教学角度来说,一方面,“重读”是一个备课的过程,讲授这门课,需要阅读大量的资料,既要阅读不同作家的小说文本,还要查阅不同研究者的文献资料,这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需要教师能够将获取的各种资源,结合自己的体会和理解进行梳理、整合,以至于融会贯通,以使其为教学所用;另一方面,“重读”是一个教学过程,许老师的教学方式,虽然还是传统讲授,但绝不是那种“我教(指导)你们(学生)怎么读”的方式,而是重视和学生分享“我是怎么(重)读的”,教学的最基本方式就是教师带着学生一起读书,但是教师要考虑怎样在自己“重读”的基础上,激发学生“想要读”的兴趣,激活学生“认真读”的思维,发现“重新读”的意义,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不仅需要教师本人对20世纪中国小说史有全方位的把握,对大多数作家有深切的了解,对众多作品文本有深刻的理解,更需要在教学方式(写作方式)上有突破有创造。书,要让读者喜欢看,课,要让学生喜欢听,这实在是不容易的。

   这门“20世纪中国小说课,以编年体为顺序,以文本阅读为中心,立足于士农工商仕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重新梳理20世纪中国小说的关键线索,聚焦了近代、现代、当代文学史上近百部(篇)中短长篇小说,可以说是“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我们在阅读中不仅可以时时耳闻精彩的论述,精辟的点评,精准的拿捏,还能从很多细节中感受到他在“重读”过程中与作者(以及作品中人物)的深情凝望惺惺相惜心心相印,还有许老师在文字中不时流露出自己对讲授的这门课的真心喜欢。好的作品(小说),我们总是可以在阅读中感受到作者炽热的心跳、别出心裁的布局、行云流水的叙述,好的课也是如此。

许子东的课,特别擅长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文本的解读,对作家的分析,对作品人物的理解均有其独到之处,而且又能够跳出一家一本(篇)的局限,甚至超越文学的狭隘性,以其明锐的洞察力从一个更为宽广的视域揭示一部小说(史)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因素,乃至于复杂人性之深层困境,因而带给读者以极大的震撼,尤其是对我们大多数人所熟悉的经典文本的解读,实在是别开生面,目睹有杂树生花之风姿,闻知有醍醐灌顶之功效。比如,结合对鲁迅小说《药》的解读,许老师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观点:“《药》几乎可以说是20世纪全国中国小说的总标题,以文学诊断(中国)社会的病,希望提供某种药物使中国富强,这是鲁迅小说的愿望,某种程度上,也是20世纪中国小说的集体愿望。”“当时人们想,针对晚晴的病,需要‘五四’的药,百年之后人们又要反思,如果晚晴的病一直不能断根,是因为‘五四’的方子也不行?还是因为没有始终坚持用‘五四’的药?”(P103

作为普通作者也好,作为专业教师也好,我们在重读一部小说时,有两个基本视角,即旁观者(他者)或参与者(我者)。就前者而言,我们需要了解这部小说是谁写的,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作品中有哪些人物,对当时对后来产生了什么影响;就后者而言,一篇小说如何打动了你?你和作者之间会有什么交流?你希望向作者咨询哪些问题?有意义的“重读”,更需要我们身心俱全地参与到作品之中,好作品的价值在于,它不是静止的封闭的,不是完成的,作家写完一部作品,只是这部作品生命的初始,好的作品是具有开放性和生长性的,作品之生命力的唤醒,就在于它与各种各样读者的相遇,读者与作者、与作品中人物的交流与对话,就是我们一起参与到作品创作之中的过程,这就使阅读成为一个对“我”具有意义的事件。许老师在阅读过程中,常常是身在其中身临其境的,有时候,他会情不自禁的以括号的形式对作者冒出几句冷言热语的话,好像是点评,又好像是自言自语,更好像的故意找茬,在讲述郁达夫日子这一段中,针对郁达夫的行为,他突然间在括号中冒出一句对“作家”的调侃,“‘作’啊,什么叫作家,就是‘作’的专家”(P140);有时候,他会结合当下的社会现实和问题,似乎身不由己地插入一两句看似有意无意的话,讲完《老残游记》,他以书中的这一段作结,“老残去泰山玄珠洞寻找青龙子,中途在千佛山脚下问路,一个长者对他说:‘我对你讲,眼前路,都是从过去路生出来的;你走两步,回头看看,一定不会错了’。”(P77)有时候,在读到一部作品中出现的相关人物时,突然会引出自己和(书中)人物的交往,在讲述郁达夫和王映霞的故事时,许老师插进一段奇遇,“(上世纪)80年代,我的硕士论文研究郁达夫,丁景堂先生建议我去拜访王映霞,那时她应该70多岁了,但确是仪表非凡,很有风度。这次再写有关郁达夫的文章,在书架上找到一本《达夫书简致王映霞》,上面写着‘给子东小友’,还盖了两个章。”(P142)读到这一段,感觉很神奇。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中的“自见”不妨可以作三种理解,第一,书的“意义”的是书中本来就有的,“意义”能否被你所“见”,在于你读的认真不认真,是不是有足够量的积累;第二,书的“意义”,是读者自己发现的,但是读者发现的,其实不是书中本来的“意义”,一个读者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最终发现的竟然是自己;第三,读书的“意义”,关键在于“书”(作者)与读者的相遇和交往,这个过程就是读者将自己的经验和“书”(另一种经验)重构的过程,由此产生了新的“意义”。我以为,许老师“重读”的方法,应该是第三种吧。

         2023.02.03,阅读《重读20世纪中国小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