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学而时习之”之解读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随笔 |
孔子一生好学。杨伯峻先生统计,《论语》全书中有64处“学”字,《论语》全书以“学而篇”为开宗明义,开篇第一问即强调了“学”的意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见孔子对于“学”之重视。对于这句话的解读,历来有不同的版本,理学家朱熹的解释是:“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心中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杨伯峻的注解是,“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李泽厚的理解是,“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钱穆则提醒我们,“‘学而时习之’并不是定要学到最高境界,而是要不停地学,自然日有进步,此即人生大道。”顾明远说,“我想这几种解释都可以。总之,‘学’要与‘习’结合起来。学了要实习,要学以致用,践行学到的知识;学了要常常温习,此所谓‘温故而知新’。”
“学习”作为一个完整的词语,最早出现于西汉的《礼记·月令》,其中记载有“鹰乃学习”。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对“学”字所作的考证分析是:“學”字上部做双手操“爻”状,下部则做台下有孩子观看状。总起来是说,孩子看着大人在台上操弄着“爻”并向他学习,这便是“學”。若用“见”字代替“子”,则成为“觉”,也就是记忆的意思。(《东洋的古代:从都市国家到秦汉帝国》,(日)宫崎市定 著,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7月第一版,P19-20)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指出:“学:诵、习义。凡诵读练习皆是学。旧说:‘学,觉也,效也。后觉习效先觉之所为’谓之学。…习者,如鸟学飞,数数反复。人之为学,当日复日,时复时,年复年,反复不已,老而无倦。”(论语新解,钱穆 著,三联书店,2002年9月北京第一版,P3-4)就“学习”一词而言,其实蕴含了两个阶段或两个层次,一是“学”,二是“习”,而将两者联结在一起的即是“时”。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语中,“学”是前提,“习”是过程,“时”是关键,而“说(悦)”则是结果。从学习与个体成长的关系来说,我们在逻辑上可作如下梳理:首先,每个人都是从“学”开始的,向老师“学”,向同伴“学”,向传统“学”,向一切有助于我们成长的文化“学”,“学”就是敞开自己的心怀,虚心接纳、广泛包容,以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生命体验和经验;其次是“习”,就是“如鸟学飞数数反复”,就是要将“学”到的东西和自己的日常行为人生经历结合起来,使所“学”的东西得以内化,成为自己身体中的能量,生命中的营养;最后,从“学习”的效果来说,我们不断地“学”又反复地“习”,从而使自己的生命不断充实起来,这一定是一个很愉悦很满足很享受的过程。但是,这三者之间所形成的整个完整的生命成长过程中的链条,都是基于时间的流变,那么,“时”又是什么意思呢?
第三,“时”可理解为“时变”,时间是一维性的,它总是不断向前流逝,“人是时间的存在物”,我们一方面是以有限的生命抵抗不断流逝的时间,因此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以突破人生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在我们有限的生命经历中,唯有通过学习才能将个体有限的经验联结到人类整体的经验之中,并使个体的经验得以重组、丰富、扩大,使我们增强信心、提升能力、扩展视野,应对流变的时间中未来的不确定性。
所谓“学习而能说乎”,其关键在于“时”也,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当其时也,唯其学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