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随笔:“学而时习之”之解读

(2023-01-26 15:12:48)
标签:

教育

文化

分类: 随笔

教育随笔:“学而时习之”之解读

孔子一生好学。杨伯峻先生统计,《论语》全书中有64处“学”字,《论语》全书以“学而篇”为开宗明义,开篇第一问即强调了“学”的意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见孔子对于“学”之重视。对于这句话的解读,历来有不同的版本,理学家朱熹的解释是:“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心中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杨伯峻的注解是,“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李泽厚的理解是,“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钱穆则提醒我们,“‘学而时习之’并不是定要学到最高境界,而是要不停地学,自然日有进步,此即人生大道。”顾明远说,“我想这几种解释都可以。总之,‘学’要与‘习’结合起来。学了要实习,要学以致用,践行学到的知识;学了要常常温习,此所谓‘温故而知新’。”

“学习”作为一个完整的词语,最早出现于西汉的《礼记·月令》,其中记载有“鹰乃学习”。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对“学”字所作的考证分析是:“學”字上部做双手操“爻”状,下部则做台下有孩子观看状。总起来是说,孩子看着大人在台上操弄着“爻”并向他学习,这便是“學”。若用“见”字代替“子”,则成为“觉”,也就是记忆的意思。(《东洋的古代:从都市国家到秦汉帝国》,(日)宫崎市定 著,中信出版集团,20187月第一版,P19-20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指出:“学:诵、习义。凡诵读练习皆是学。旧说:‘学,觉也,效也。后觉习效先觉之所为’谓之学。…习者,如鸟学飞,数数反复。人之为学,当日复日,时复时,年复年,反复不已,老而无倦。”(论语新解,钱穆 著,三联书店,20029月北京第一版,P3-4就“学习”一词而言,其实蕴含了两个阶段或两个层次,一是“学”,二是“习”,而将两者联结在一起的即是“时”。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语中,“学”是前提,“习”是过程,“时”是关键,而“说(悦)”则是结果。从学习与个体成长的关系来说,我们在逻辑上可作如下梳理:首先,每个人都是从“学”开始的,向老师“学”,向同伴“学”,向传统“学”,向一切有助于我们成长的文化“学”,“学”就是敞开自己的心怀,虚心接纳、广泛包容,以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生命体验和经验;其次是“习”,就是“如鸟学飞数数反复”,就是要将“学”到的东西和自己的日常行为人生经历结合起来,使所“学”的东西得以内化,成为自己身体中的能量,生命中的营养;最后,从“学习”的效果来说,我们不断地“学”又反复地“习”,从而使自己的生命不断充实起来,这一定是一个很愉悦很满足很享受的过程。但是,这三者之间所形成的整个完整的生命成长过程中的链条,都是基于时间的流变,那么,“时”又是什么意思呢?

    第一,“时”可理解为“经常”“反复”之义,也可以做“随时”之解。孔子的人生是学习的一生,“吾十五而有志于学”,“吾道一以贯之”,孔子是“活到老学到老”,所以,孔子作为一个过来人,作为一个对“学”和“习”深有体会的人,首先强调的是“学”与“习”统一,统一在哪里?统一在我们的一生之中,学习应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随时可学,随处向学,一个人的学生时代最需要培养的是学习的态度、学习的习惯、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方法,并树立终生学习、习以为常、学以乐生的人生信念。

     第二,“时”可作“时节”“时序”之解,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大地在不同的时节呈现不同的物象,万物在自有其生长的戒律,人生也是如此。我们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上,应该做好不同的事情,人一生当中的青少年时代,是“恰同学少年”的时段,是“学”和“习”的黄金时代,因为这个阶段上“学”的机会最多,“习”的能力最强,我们到一个专门的地方(学校)来共同学习,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有专业的教师指导学习,有共同的学习伙伴,学习如春起之苗,如初升之旭日,“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所谓学生时代,即是以“学”促生、以“学”滋生的时代。

第三,“时”可理解为“时变”,时间是一维性的,它总是不断向前流逝,“人是时间的存在物”,我们一方面是以有限的生命抵抗不断流逝的时间,因此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以突破人生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在我们有限的生命经历中,唯有通过学习才能将个体有限的经验联结到人类整体的经验之中,并使个体的经验得以重组、丰富、扩大,使我们增强信心、提升能力、扩展视野,应对流变的时间中未来的不确定性。

   “时”的第四义可以理解为“时差”。我们在年少时候学习的大多数东西,其实还需要经过漫长人生的“习”来完成真正的意义建构。学过的东西并不是当下就可以理解的,就可以完全吸收的,因为真正的学习,也就是一个人能够将自己学到的东西转化、消化、内化为自己的能量、素养,这是需要时间的,也是有一个“时差”的。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小时候背诵过的那些唐诗宋词,当时茫然,既不知其所以,更不知其所以然,其中的感情、意象、意境,以当时那样一个单纯幼稚的没有人生经历和体验的少年而言,是没有什么感觉的,一直到要某个时段出现,在某个场合,遇见了某个人,经历了某些事情之后,我们才可能会真正地恍然大悟,心中明了其“原来真是如此”。余世存先生特别提到了学习的“时差”现象,他说,“我们处在网络文明的共时阶段,无尽时空的消息,经典和人物随时来到我们眼前,企图和我们链接,做到‘量子纠缠’,但我们多半仰视不明觉厉地错过,或俯视将其轻轻放过,我们理解不了时,总会归咎于它们‘不是我的菜’,直到很久以后,我们才能体会出其中的酸苦咸辛至味之妙,这就是‘时差’。”

所谓“学习而能说乎”,其关键在于“时”也,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当其时也,唯其学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023.01.26,阅读有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