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一堂有研究价值的高中思政“期始课”
(2022-09-11 11:36:13)
标签:
教育反思 |
分类: 课堂教学 |
今天上午,姚老师在高一(2)班开始了新学期的第一堂政治课。进入教室,看到屏幕上打开的第一张PPT显示的是:“欢迎进入高中政治生活,欢迎来到思聪老师的政治课堂。”
两句话,好像初秋一缕凉风拂面,忽然想起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的诗来。
“万事开头难”,每个学期教学的第一课都是很难上的,面对陌生的学生,尤其高一的学生刚进入高中段的学习,我们的学科教学要为学生开启一扇进入学科世界的门,怎样引领学生登堂入室,这是很考验一个教师的经验和智慧的。最简单的做法是直接把学生推(塞)进门,再其次是帮学生打开门,最有意思的是鼓励学生怀着好奇心推开学科世界的门,不知道你又会采用哪一种策略呢?
我把今天这堂课命名为“期始课”而不是“起始课”,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却有霄壤之别。所谓“期始”,有三层含义,首先包含着对学生的期待,就是我们希望学生通过这门学科的学习可以获得什么,吸收什么,成就什么;其次是我们对自己执教的这门学科的期待,其实也包括对自己的期待,期待学生能够喜欢自己上的这门学科,当然也是因为“亲其师而信其道”;最后,是我们对教育的期待,教育的宗旨在于成人、立人、养人,教育是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帮助、创造条件、拓展时空。无论哪一门学科的教学,无论一个教师从什么阶段开始教学,都应该深深地饱含这样的期待,由此,我们才可能从这种期待、期望和期冀中返回“开始”,进入教学现场,为这堂课确立一个基本的定位,也是为学生的学科学习设置一个共同的起点,开启一种生长的可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将姚老师今天的这堂课定义为“期始课”而不是“起始课”,在某种意义上,这似乎也符合“以终为始”的逆向设计理念。
从宏观架构上来说,姚老师今天的课设置了“为什么要学好思政课”“思政课要学什么”和“如何学好思政课”三个大问题,为学生了解思政学科、学好思政学科、进入思政学科的“殿堂”提供了三种可观的视角;从中观结构上来说,姚老师为学生介绍了整个高中段思政学科的课程设置体系,使学生大致清楚整个高中段要学习的内容、领域和范围,为学生今后的选择(选科)埋下伏笔;从微观细构来说,姚老师在第三部分还专门比较了“高中政治”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不同,提出了“走出课堂:关注社会生活,关心时事政治;善用所学知识透析社会现象”的建议,还温馨地提醒学生要关注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时政相关新闻类栏目,经常阅读《半月谈》、《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环球时报》等刊物,可以下载学习强国等客户端,微信关注“人民日报评论”“瞭望智库”等公众号……
姚老师这堂课的最后一张课件只有一句话——“携手共进,期待更好的我们!” 虽然是“结束语”,但却让我们感到一切都刚刚开始,所以一切都充满了期待。那充满期待的人,既不是“我”也不是“你”,更不是“他”,而是“我们”,是“我们”共同的期待,也是“我”和“你”期待的共同进步,最后的“期待”与最初的“欢迎”前后呼应又交相辉映,让我们产生了要推门而入“欲穷其林”的愿望,是的,这前方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呢?出现在那个世界中的“我们”,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