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随笔:宣老师“在”新疆--《在新疆》读后记

(2022-09-18 21:46:32)
标签:

教育

分类: 读书

随笔:宣老师“在”新疆--《在新疆》读后记

今天阅读宣老师送我的书——《在新疆》。

我的目光长久地停留在封面上——封面的左上角,是竖排的“在新疆”三个汉字,“疆”字下面是一行维吾尔文字,再下面是作者的姓名。封面的背景,是宣老师行走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背影,“眼前,一大片一大片淡黄色向远处延伸,无边无际,一个沙丘连着一个沙丘向四周蔓延,泛着涟漪。天,蓝得通透;地,黄得纯粹,天地间偶有一阵寂寞的风呜咽而过。”(P192)“在这样的天地间行走,一会儿觉得自己很大,大到顶天立地;一会儿又觉得自己很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P195)这是宣老师在文中描述自己行走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的一段“心语”,在前方隆起的沙丘上,有一朵洁白的云朵,仿佛一直停留在那里,仿佛一直在等待着一个人,等待着再一次相遇。也许,那朵白云曾经遇见过张骞、班超、玄奘、林则徐、解忧公主,遇见过丝绸之路上的驼队,听见过边塞羌笛的呜咽,思念过昆仑山上绽放的雪莲宣老师在书中多次提到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心愿,如果生命能够重来,他希望生活在中国古代的西域,“如果有来生,我也想投身在这里”,就像那首歌所唱的那样:“在那遥远的地方”。

“在新疆”这个书名,给予阅读者以无限的想象,如果要在“在”字前面再加上一个词,应该可以表述为“行走在新疆”“生活在新疆”“思念在新疆”“乡愁在新疆”,乃至于“远方在新疆”“历史在新疆”“驼铃在新疆”“烽火狼烟在新疆”“金戈铁马在新疆”等等,如果要在“在新疆”的后面再续上什么,可以是“在新疆的日子”“在新疆支教的故事”“在新疆的相遇”“在新疆的思索”“在新疆展开辽阔壮美的世界”等等。“一直以来,新疆对于我,是一个谜一样的存在”(P073),一个“在”字,将一个江南水乡的女子,和神奇悠远的新疆,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两年支教路,一生援疆情”,宣老师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在新疆的大地上,她的目光触及自然的壮美和现实的风土人情,她的思索探及历史的深邃和生命的意义,她的笔尖流淌着对这片土地上鲜活人事的深沉爱恋,她漫步在春夏之交的平台子草原和巴音布鲁克草原,徘徊在克孜尔千佛洞、乌尔禾风城、库车古城,流连往返于尼雅遗址、楼兰遗址、苏巴什遗址,痴迷于赛里木湖、喀拉库勒湖、额尔齐斯河,在帕米尔高原,在天山脚下,在慕士塔格峰,她一路走,一路思,一路记,为了寻求一个生命之所“在”。从哲学的意义上说,“在”即“存在”,这是一个亘古的永恒的无解的追问,“我是谁”“我‘在’哪里”“我何以‘在’”?

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思想--人的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思想形成人的伟大。”宣老师将自己生命中的最美好的一段时光,注入到“新疆”这片广袤、神奇、辽阔、壮美,甚至有些荒凉的土地上,借此传递她对生命之存在的思索、思考和思想。“新疆的魅力,不在美,而在奇,让你随便在哪个地方都会立刻心存敬畏。每一个经历过这段旅程的人的心里,除了震撼就是敬畏,对大自然深深的敬畏。”(P163)“我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前往帕米尔高原,结果发现我们除了敬畏依然一无所知。”(P239

每个人都在自己展开的生命中,追寻自己之“何以在”,确认和确立自己之“所在”,通过行走,通过静坐,通过文字,通过舞蹈和歌唱,通过一次一次的相遇与别离,通过一回一回的徘徊和流连,通过一段一段拼接的记忆和情义当身体之“我”被固定在一个狭小和局促的时空中,精神之“我”却展开了翅膀,放飞着自由的姿态,去寻找一片适合自己的土地和天空,哪里是我们精神的故乡,何处是我们心灵的家园?德国诗人诺瓦利斯说,“哲学就是一种寻找乡愁的永恒的冲动”,从“在新疆”的命名中,我们体会着宣老师“在新疆”的经历和感悟,这些细腻的文字,为我们展示了生命存在的另一种向度,另一种可能,另一种姿态。

我放下手中的书,问对面的宣老师,“新疆‘在’哪里?”

宣老师微笑着说,“就‘在’我的心里。如果我不在新疆,就在去新疆的路上。”

                      2022.09.17,阅读《在新疆》后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