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哲学随笔:“好”字的哲学意蕴

(2022-08-11 16:32:08)
标签:

哲学

文化

分类: 随笔


哲学随笔:“好”字的哲学意蕴

阅读《从幸福到好生活的方法论思考兼论教育对儿童好生活的关怀》一文(徐胜阳 扈中平,文载《中国教育学刊》2022年第1期),喜欢作者关于“好生活”的思考和表达,“好”的意义体现为共同、共在、共存,在此意义上,“好生活”突破了个体主义、种族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我用右手指在左手掌心写着“好”字,感觉有些意犹未尽,忽然间又浮想联翩。

    “好”这一左右结构的象形文字似有顾盼生辉之妙亦有惺惺相惜之意。抄录百度百科上的解释: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从女从子。“好”的本义学界有多种解释,一说女子貌美一说本用于姓氏。还有人认为,古人把妇女生子当作极好的事,表示与坏相对的好。“好”的基本义为美好、良好,引申为达到完美、完善的程度,又引申友爱、和睦意。另外“好”常用于动词前,引申为便于、适宜,由此又引申为容易。“好”还读作hào,做动词,表示喜欢、爱好,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读书不求甚解”“好”也引申为表示喜好这类行为的助动词,用在动词前后又引申表示常常、易发生。

“好”字结构内隐的意义而言,可有五个层次的解读。其一,就人性而言,两情相悦为“好”。子曰,“食色性也”,人之分男女,是自然之造化,由此而产生了超越于生理需要之上的人类特有的情感与精神的交往与交汇,《诗经》开篇《国风周南关雎》唱出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心声,以一个“好”字凝练了青春期男女相悦的爱慕,唤醒了另一个世界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而《诗经·卫风·木瓜》篇则以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表达了珍重情意永相好”的承诺,以其“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其二,就人类种族繁衍而言,蕴含着女人生子(生育)方为“好”之意,中国传统重视“子子孙孙无穷尽也”,女子如果没有养育自己的后代,其人生是不完整不完美的,家族兴旺往往取决于夫妻的生育和养育能力,而这一责任主要地是由女性承担着,女性是人类的母亲,女性之伟大,就在于惟有她才能承担繁衍人类种族的使命。其三,就社会的经济生活生产活动而言,男女分工协作才是“好”,所谓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社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男女两性之特质与能力所导致的分工与协作关系的调整和优化来推动的,生产关系首先是两性在经济活动中的分工与合作关系,黄梅戏《天仙配》中“你挑水来我浇园,你织布来我耕田”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典型表征,虽然随着技术进步和时代发展,两性之间在社会分工中的差距不断缩小,但并不能消弭其本质的区别。其四,就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而言,家庭是最基本的细胞,这个细胞的活力源自于其内在结构,中国传统重视“家有儿女”,儿女双全是福气,有子有女方为“好”。其五,就世界存在之本质而言,因为男与女之相遇,才有了世界之“在”,追问世界之“在”的本质,不是世界本来或本身“在不在”的问题,而是对世界“何以而在”的思考,很显然,世界是“为人而在”,是为“人之相遇而在”,没有亚当和夏娃,伊甸园是空虚的,没有男人和女人的世界是无意义的,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建立在男女相和的基础上。

    “好”字的深层次意蕴,是和实生物的智慧。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重视“和为贵”,告诫我们不要走极端,而是要学会“中庸之道”;道家重视无为,告诫我们不要把人放在与外部世界(自然界)对立与对抗的关系上处理问题,这与西方的传统是完全不同的,中国传统智慧是一种整体性的融合性的智慧,无论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是人与社会的关系,都格外重视“和(合)”,都应“好好相处”,可以说,“好”正是这一理念的最集中、最生动、最通俗的表达。

    在西方传统中,从古希腊哲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审视,到笛卡尔的“沉思”,再到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这个过程是人不断背离和抵抗自然(外部世界)以凸显自身主体性和理性的过程,文艺复兴之后,随着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人从对自然的依赖转化为人对自然的利用、控制和征服,人从对神的崇拜中解放出来,宣告“上帝死了”,但也由此开始走向“理性的自负”(哈耶克),在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主体性的张扬和扭曲造成了个人主义的泛滥,于是他人也成为自我的手段,甚至“他人即地狱”,Fred RDallmayr批判道,近代已降,主体性具有了“占有性”“唯我论”的价值取向。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现象学率先提出了主体间性,胡塞尔提出主体间性就是为了解决“唯我论”的困难,海德格尔用“共在”来表述自我与世界的关系,马丁布伯提出了“我与你”的关系,主体间性提供了一种开放的生存论体系,但事实上,这种开放的生存论体系,早已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肌体里,体现在我们念念不忘的“永以为好”之中了,“好”已经超越我们对日常生活世界的感觉和判断,而具有了价值观世界观的意义。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好”字所内蕴着的对立中的统一,使其充满了张力和活力。就此而言,“好”的意义不仅体现为共同、共在、共存,更体现在共情、共生、共荣。

 

                                2022.08.11,阅读有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