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随笔:“我思故我在”的逻辑起点

标签:
哲学反思 |
分类: 随笔 |
哲学思维当然是一种理性思维,一种思辨性思维。西方的哲学思想(体系)都有严谨的逻辑结构,这不像我们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那些智者的零碎感悟,中国传统的思想往往是不成体系的。这样的传统,对于我们理解西方哲学,对于我们正确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有一些不利影响的。
在西方哲学史上,从柏拉图到近代的康德、黑格尔,都是经由明晰的概念、严谨的论证和完整的推理而形成其体系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也是如此。任何一个哲学家要构筑一个理论体系,必须先要找到一个逻辑起点或理论起点,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事实上就形成了一个最小单位的理论体系,其基本结构就是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从前提而推导出结论,包含概念、判断和推理,在这个体系中,大前提就是其逻辑起点,就是这一幢理论大厦的地基,这个起点或基点其实在一个理论假设,但是这个假设又要符合事实,符合我们所要论证的问题或事物的本质,而且能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近代哲学家笛卡尔,为我们所熟悉的名言就是“我思故我在”,大多数人只知有这样一句话,然后不假思索地做两种选择,要么照搬照用,要么一棍子打死,而绝少有人会冷静的、理性地想一想,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它在逻辑上是怎么演绎的,如何能够自洽呢?
笛卡尔是一个彻底的怀疑论者,在欧洲,怀疑主义具有深刻的历史渊源,马克思的名言就是“我怀疑一切”,但是“我怀疑一切”这句话在逻辑上是不是说得通?或者我们能否理解其背后的那个“理”?马克思所说的“怀疑一切”是不是包括“我”这个正在“怀疑”的行为主体呢?如果包括,那么这句话就变成了“我怀疑一切,包括正在怀疑这一切的这个‘我’”,既然如此,那么这个正在“怀疑”的“我”,是不是存在呢?
在笛卡尔看来,我们眼睛所看见的,耳朵所听到的,双手触摸到的,都是需要怀疑的,我们感官所“知”的这一切是不是真实?即使我们听到的是所谓的“真理”,接受的是所谓的“科学”,学习是所谓的“智慧”,我们都应该问一问,“这个是不是对的”“为什么是对的”“是不是也有可能是不对的”?对于绝大多数的理性的人而言,这几乎是一种本能,一种理性的直觉,下意识的反映,我们对进入自己大脑的任何信息是不是都需要而且也能够用自己的判断力加以分析辩驳?是的,“一切都值得怀疑也都需要怀疑”,这样,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怀疑和追问,最后必然指向自己——那就是“我正在怀疑”这件事是不是正在发生的?是不是真实的?是不是客观存在的?
当我们一路后退,一路后退,一定有一个退无可退的境地,这是绝境——也是绝处逢生之境,这是我们在面对着世界无尽的深渊时才会突然醒悟发现的风景,好像有一道闪电突然将“我”生命存在的本质揭示出来。在笛卡尔看来,唯有怀疑是不可怀疑的,因为无论是“你怀疑你自己正在怀疑”,或者“你怀疑你自己正在对自己的怀疑在怀疑”,这仍然都是“怀疑”,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那么,“怀疑”这件事一定有一个“怀疑者”,到底是“谁”在“怀疑”?当然是“我”在“怀疑“!既然”怀疑“不可”怀疑“,那么作为”正在怀疑着的我“也是无可怀疑了,因为”我怀疑“所以”我无可怀疑“,因为”我无可怀疑“或者说这个正在”怀疑“着的”我“是无可怀疑的,所以“我”是存在的,这就是”我思故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