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哲学随笔: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2022-04-22 22:09:20)
标签:

哲学

教育

分类: 随笔

哲学随笔: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四月将尽,晨读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开头一句“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仿佛破空而来,又余音袅袅。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是一个平凡的真理。大至朝代更迭,小至一家兴衰,以及人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事总是处在不停止地变化中,谁会没有感觉到呢?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时光也在不停止地流逝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李白叹息着“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人生飘忽于天地之间,由物之变化而不得不触及对生命之思考,也是性之使然吧。

人是时间的存在者,我们说“人活于世”,“世”是一个时间维度,哲学家不是从物理意义上去看待时间,而是以生命去体验时间的,时间是内嵌于人的生命本质中的“先验”结构,它不仅使人适应自然的节律,而且而驱使人面向时间所流动的唯一方向,因此,人首先必须要审视当下,认清自己在昨天、今天和明天之间的位序,以开出新的可能性。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强调,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要求我们站在新事物的立场上,积极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和发展。这个解释当然没有问题,但如果“我(们)”只是作为“新/旧事物”的旁观者,无论是“新”取代“旧”还是“旧”压倒了“新”,似乎都与“我(们)”无关。当孟浩然感叹“人事有代谢”时,他一定是因为深感自己“老之将至”了,生命即将要“凋谢”“退场”了,故而才有如此深刻的感慨。事实上,每个人都不是作为世界的旁观者去看待变化的,“我(们)”就是世界的一部分,作为一种与世界上任何存在物一样会有生老病死的“人”,“我(们)”自身就正处于“旧”与“新”,过去与未来的对立统一之中,因此,“我(们)”才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个命题。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之中,但如何看待这种变化,则是人才会去认真思考的问题。孟浩然的诗,说的不只是“新陈代谢”的生命现象,而是对这种生命现象的深刻感悟。

百度上说,“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自我更新过程叫做新陈代谢,包括合成代谢(同化作用)和分解代谢(异化作用)”“新陈代谢”一词,首先从现象上指出了一个基本事实,“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新”与“旧”总是处在同一条时间轴线上,时间的一维性决定了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一个“新”“旧”连续转换和更替的过程,“新”会变成“旧”,然后又被“更新”的所取代,物理是如此,人世也这样。但从哲学意义上深刻反思,我们不妨可以进一步挖掘“代谢”的意蕴,这有助于我们转变对待世界变化和自身如何应对变化的基本立场和态度,因为我们每一个(代)人都无可避免地身处于“新陈代谢”的无穷无尽的生命的、历史的、文化的链条上。

一方面,“代谢”的“代”,不只是“代替”的意思,甚至不应该被理解为“代替”,而是“一代一代”的“代际相承”,“代”所蕴含的是“新”与“旧”的藕断丝连,就此而言,“新”并不是完全、彻底地消灭了“旧”,而只是“代表”了“旧”,事实上“旧”并没有真正退出“新”生命的成长之中,它仍然存在,这就是我们的“传统”。很多人以为“传统”是已经消失了的东西,早已从我们的当下世界里“退场”了,其实“传统”仍然存在,我们每天都生活在“传统”中,我们既被“传统”影响和塑造,我们也通过自己的生命延续着“传统”。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原来的“古老的传统”确实已经发生了变化,具有了“新”的内涵和性质。

另一方面,是我们如何理解这个“谢”?“代谢”的“谢”也有两层意思,一是“凋谢”,花儿“谢了”就是凋零了,香消玉殒了,表明它已经从这个世界“退场”了;二是“感谢”,花儿“谢了”,其实是花儿在对滋养自己的母体轻轻地道一声“谢谢”,它作为“新生命”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是“喜悦”的是“花枝招展”的,现在要作为“旧”的离开这个世界,虽有不舍但仍然会真诚地说一声“谢了”,它将以“化作春泥更护春”的方式,来由衷地表达自己的这份依依不舍,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花谢了”。花是如此,人何以堪?“旧”的要“感谢”“新”的,“新”的也要“谢谢”“旧”的,因为没有“旧”就不会有“新”,正如牛顿所说,“我之所以比被人看得远一些,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生活在当下的“新时代”,是因为过去的“旧时代”铺就了连接今天的路,有了长久的累积才会有我们今天这一切。钱穆先生说,对于本国的历史和传统要葆有温情与敬意,在今天这个技术更新、生活节奏尤其快的时代,很多人以为似乎只要抛弃“传统”,全身心拥抱新生活,我们就会过上幸福的日子,但事实上,“传统”之“旧”总是顽固地存在于我们的“日用而不知”之中,“传统”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我们,也不可能从我们的生命中被剥离出去。

就此而言,教育世界中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是“新陈代谢”的关系。一方面,不能否认,老师是代表着旧的、过去的、历史的、传统的,而学生却昭示着新的、生长的、青春的、未来的,老师和学生在学校相遇交汇,其根本目的是继往开来传承文明薪火,作为“旧”的代表,老师也曾经是“新”的,当年他也是从自己的老师手中接过这薪火,现在又要把它传给下一代,由此,文化得以传承,生命得以延续,未来得以开启,他的内心应该是欣慰的、喜悦的,因此老师要向自己的学生道一声“感谢”,正是经过教育之手,我们的传统以及我们自身的精神生命将进入一个属于未来的生长着的“新世界”中;另一方面,作为“新”的,学生也要感谢老师,感谢学校,感谢前人的努力与付出,我们在老师的精心教诲中吸收知识和营养,我们像校园中的树木那样蓬勃成长,内心是充实的也是温暖的,很多年之后,当我们再回望自己的小学、中学、大学时代,我们这一路上走来,曾经流连的每一座校园,曾经聆听过的每一位老师,曾经交汇过的每一个伙伴,他们都终将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成为我们不断展开的精神之旅的一道风景,甚至一个坐标,没有“旧”的他们,也就没有“新”的我们,古人云“衣不如新人不如旧”,这就是“新陈代谢”的深长之“意味”吧。

           

                                    2022.04.22,教学有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