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哲学随笔:由“拔苗助长”引出的教学对话

(2022-04-13 22:42:45)
标签:

教学

反思

分类: 随笔

哲学随笔:由“拔苗助长”引出的教学对话

今天的课堂上,我们探讨的是关于“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问题。请注意,这个内容,是面对初次接受“哲学”(学科)的高中生。哲学这门学科教学最大的问题,一方面是过于抽象(形而上),另一方面是我们过于追求“知识本位”,教学中关注的往往是将某个道理“灌注”到学生“头脑”中,其实是犯了主观主义错误。如何从学生的日常经验和体会之中,逐渐地由感性认知逐步深入到理性思辨的层次,是哲学课教学最重要最有效的路径。《生活与哲学》教材上有一则关于“揠苗助长”的成语典故,这真是一个好话题,这堂课我们是可以采用“对话”的方式,沿着这个话题一步一步地探讨下去的。下面,是课堂上围绕“揠苗助长”展开的师生“想象”对话:

师:“揠苗助长”的故事,大家都熟悉吗?

生:小学的时候就学过了。

师:好的,我们再换一个角度“深入”学习一遍。先来看这则成语的出典: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孟老师将这个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1:就是白费力气。

2:没有把事情做好。

3:得不偿失。

师:好的,各有理解。我们今天探讨的问题,就教材的内容“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而言,应有三个层次,第一,是“主观能动性”,第二,是“发挥”,第三,是“正确”。我们不妨一层一层来思考。

请问,农夫的行为,是不是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生:是的。

师:怎么说?

生:主观能动性,就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揠苗”当然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农夫希望禾苗长得快一些。

师:请问,这个“苗”本身是不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呢?

生:没有,“苗”是没有主观能动性的。

师:为什么?

生:“主观能动性”是人才具有的特性,自然界中的的其他“物”是没有的。马克思说“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类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师:非常好。就是说,只有人才有“主观能动性”,除了人之外的其他存在物(如“蜜蜂),是没有“能动性的”,人区别于动物和植物就在于是不是具有“主观能动性”。我们可以这样说,自然界中植物、动物的活动只是本能的活动,它们有“生长”却无“能动性”,“禾苗会生长”“蜜蜂会筑窝”,但我们只是称之为“植物的机能”或“动物的本能”,而不能称之为“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这个词,只适用于“人”这一特定主体,“主观能动性”也就是人的“主体性”。

我们再接着思考,成语典故中的宋人,是不是“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呢?

1:好像是。

2:好像不是。

师:有点不确定吧。那宋人是不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呢?

生:不是。

师:为什么不是?

生:因为最后禾苗都枯死了。

师:那么,“充分”发挥和“正确”发挥,又有什么区别?

学生讨论。

师:仔细想一想,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其实都关乎三个层次,第一,是“我”的问题,即“我”为什么做,要不要做,能不能做?第二,是“我”要明确做事情(交往)的“对象”或“客体”是什么?第三,是“我”做成这件事情,能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图、目的就可以达成?还需要考虑哪些条件、哪些因素?“揠苗助长”中的主人公,主要错误在哪里? 

生:他充分”发挥了,但是没有“正确”发挥。

师:什么意思?

生:他干得很认真,今日病矣”,那是很辛苦了,但是却没有做好。

师:“充分”和“正确”有区别吗?

生:有的。

师:在哪里?

生:“充分”,好像就是指这个人做事情是不是努力,是不是尽力的问题。一个人做事情很努力、很认真,那就是“充分”了。

师:那“充分”是不是“正确”呢?

生:好像不是。

师:怎么说?

生:说不出来。

师:我们简单地比较一下。“充分”,主要关注的是你这个人,做这件事情是不是尽力,是不是尽了最大的能力;“正确”,就是你尽的“力”,是不是“好钢用在刀刃上”,是不是这个“力”用对了地方,用对了方向,换成哲学的表述,就是你要改变那个对象(客体)或处理你和它的关系,是不是遵循了它的性质和内在规律,我们平常说“打蛇打七寸”,要“顺势而为”“因势利导”,要用巧力而不要用蛮力,是“充分”的问题还是“正确”的问题呢?

生:应该是“正确”。

师:那么“正确”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我们发挥自己的能力,要尊重和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而不是违背事物的规律。

师:很好。“有没有用力”和“有没有用上力”,是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我们希望助“苗”生长,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1:要“助长”但是不能靠“拔”的方式。

师:那用什么方式?

2:这个“苗”种下去之后,就应该让它慢慢地生长。

3:但也不是完全“自由”生长,农夫还是要做一些事情的,比如拔出杂草,施肥、灌溉等等。

师:也就是说,农夫还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但是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否则,就只能是“非徒无益,而又害之。”用哲学上的话怎么说?

生:要尊重客观规律。

师:对,是这个意思。是不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关键在于什么?

生:关键在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不是尊重了客观规律。

师:农夫希望“禾苗”尽快长,尽早成熟,这个心愿是可以理解的,目的也是对的,但是,怎么才能“助长”,这却不能“随心所欲”,是吗?

生:是的。

师:这个故事,虽然距离我们今天遥远,但又好像是在在批判当下的很多问题。比如,在座的各位就像是“禾苗”,你们也会在阳光的照耀和雨水的滋润中长大,当然还需要有“农夫”能帮助你们成长,但你们希望自己是被不断地“拔”着长大吗?

生:思考。

师:一方面,从各位自己的角度而言,要对自己的成长有信心,只要是“禾苗”,有合适的土壤、阳光和雨露,是一定会生长的,当然有时间的早晚问题,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自己能够遇到一个好的“农夫”,能够哺育我们成长,为我们的未来开辟一个新空间,开拓一种新可能,开出一条新路径。但是,无论是对在座的各位而言,还是对老师而言,我们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2022.04.13,“师范生技能大赛”听课后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