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从交换苹果,到交流思想

标签:
教育反思 |
分类: 随笔 |
英国作家作家萧伯纳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个人还是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重读这句话,是否有助于我们审视当下的课堂教学转型?
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一种“社会性存在”,主要表现为人总是生活在于“他者”之间日常的交往活动(社会实践)中,人一方面通过物质性交往(市场交换)参与社会再生产活动,形成复杂的经济关系(物质关系),使自己获得生存的物质性基础,另一方面还蕴含着人们相互间在情感、精神、伦理等层面的交往,建构着人(群)与人(群)之间共通的精神领域和文化世界,以此进入到社会历史的宽阔领域。就此而言,作为“主体性”存在的“我”总是处于与不断展开的“我们”的关联之中,萧伯纳这段话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与拉康的“主体间性”,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乃是内在相通的。借用马丁·布伯的话来说,人与人的关系应该是“我”与“你”的关系。
这种思想对我们理解教育的真谛和教学的本质,具有重要启发。学校就是为不同群体之间以及代际之间提供精神性交互的场所,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活动,其基本特点是:第一,基于尊重自由独立个体之“主体性”(每个人都是主体性存在)基础上的“主体间性”,“教”与“学”的关系,既不是主体与客体的两分关系,也不是“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的对立、紧张、疏离的关系,而是两类主体之间的交互性关系;第二,此种交互性关系的展开和呈现,即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在平等基础上所生发的,主要以语言为媒介的教学交流活动;第三,教育(教学)所包含的交往关系,浅层次看是师生之间围绕学科进行的交流,深层次而言则是情感
与思想的交流(共生),使孤独的个体得以实现“社会化”;再扩大一层审视,是教育引导着成长中的“新人”与人类历史、文化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交流活动,使其在横向上与“他者”、与多样性的文明进行对话,在纵向上接续自身的传统,使历史得以创造,文化薪火得以传承,人类的文明得以生生不息。
这样的理解,对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改进教学活动最重要的启示就是,教学活动要从简单机械的,单向度的灌输和“授受”——教师讲,学生听(记)——转向以激活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合作性为本位的,主要表现为对话、协商和交往合作为形式的“活动”教学,这也正是当下的中学思政课教学,之所以“要通过议题的引入、引导和讨论,推动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使教学在师生互动、开放民主的氛围中进行”的理论依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