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工作坊2】“问题”孩子是如何产生的——父母自我成长与家庭关系修复

(2015-10-29 22:26:57)
标签:

育儿

家庭关系

孩子

父母

家庭教育

【工作坊2】“问题”孩子是如何产生的——父母自我成长与家庭关系修复

课程简介

  “问题”孩子,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主动攻击型、被动攻击型。前者较多实施风险行为,比如校园暴力、逃学、离家出走、交往损友、抢劫盗窃等。后者较多表现为消极被动、功能低下,比如心理不适、厌学、宅在家里、依赖啃老、精神问题等。作为父母,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孩子的"问题"行为背后的意图是什么?问题是给谁看的?与我们的家庭有怎样的关系?

  事实上,孩子的"问题"行为是挽救家庭冲突的灭火器。在家庭关系破损之前,孩子往往会挺身而出,以"问题"挽救家庭危机。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孩子,恰恰在于父母如何自我成长,如何协调和修复家庭关系。

  《父母的自我成长与家庭关系修复》工作坊让急于解决问题的家长发现孩子"问题"的缘由和本质,帮助家长从焦虑与不安中振作起来,找到真正的解决之道,从而更好地与孩子沟通、相处,让家庭生活更加和谐幸福。

课程内容

孩子的"问题"可能是哪些家庭冲突导致的

父母自身在家庭中的行为模式和人际关系模式是怎样的

父母是如何形成既定的关系模式的

父母如何突破现有的模式行为,实现个人成长

父母如何协调和修复家庭关系,继而解决孩子的问题

 

课程安排

时间

课程形式和具体内容

上午

 

让参与者在游戏活动中体验与家庭生活、子女教育、夫妻交往有关的模式行为。

分析讲解这些模式行为好在哪儿?问题在哪儿?积极影响有哪些?消极作用有哪些?能改变吗?如何改变?


下午


结合上午的体验,分析讲解孩子出现“问题”的逻辑线索。使父母、家人认识并理解孩子“问题”的本质意图。

 

分析讲解父母应该如何改变模式行为,剪断导致孩子出现“问题”的链条。维护和谐健康的家人关系,有效化解冲突与危机,为孩子创设安全、健康、建设性的家庭关系,使孩子通过积极的人际学习,走向成长,走向成熟。


 

适合人群

孩子的“问题”可能是哪些家庭冲突导致的

父母自身在家庭中的行为模式和人际关系模式是怎样的

父母是如何形成既定的关系模式的

父母如何突破现有的模式行为,实现个人成长

父母如何协调和修复家庭关系,继而解决孩子的“问题”

 

课程人数

参与者35人、观察员35人,限70

● 参与者:自己愿意参加体验,觉察自我角色与特质,希望提升和优化父母角色,亲子关系的人士。

● 观察员:以间接参与和全面观摩的身份,体验并觉察别人活动,从中思考亲子互动,优化家庭关系的人士。

● 互动方式:参与者、观察员从不同维度融入工作坊,均有分享机会;参与者、观察员、导师三类角色之间皆有互动。

 

导师介绍

【工作坊2】“问题”孩子是如何产生的——父母自我成长与家庭关系修复田国秀(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科研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学校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学学会社会建设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第四届理事

重点研究领域

学校社会问题、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抗逆力理论与应用、离婚家庭青少年研究、心理游戏辅导。

代表作

《人间游戏:人际关系心理学》、《团体心理游戏实用解析》、《儿童与青少年社会工作:照管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学校师生冲突的成因分析与对策探究:基于微观政治社会学视角的研究》、《抗逆力研究:应用于学校与青少年社会工作》及《我不想要“保护伞”:如何帮助孩子应对风险》等。



-------------------------   

更多精彩请点击

 

新东方家庭教育官方网站

新东方家庭教育官方微博

关注新东方家庭教育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帐号【xdfjtjy,即可每天分享到一篇关于家庭教育的精品文章。如果您喜欢,请您与朋友一起分享。坚持每日阅读,收获家庭成长!

 

欢迎您与我们在线互动,分享原创教育感悟,推荐教育好文,提出教育疑问,您将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家庭教育领域知名学者及专业教育人士,共同探讨家庭教育热点话题。投稿或荐稿Emailjtjy@xdf.cn。期待您的参与!

【工作坊2】“问题”孩子是如何产生的——父母自我成长与家庭关系修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