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消磨了孩子的上进心
标签:
家庭教育洪兰上进心成年厌学教育 |
分类: 【家教启示】 |
【新东方家庭教育微评】“我的孩子没有上进心,对什么都不在乎”、“我的孩子从小就不爱学习,这可怎么办”,这是我们开展的“家庭教育中国行”公益讲座中许多家长共同提出的问题。其实每个人生来就有谋求自身发展、不甘落后的心理意愿,也就是上进心。对于学龄的孩子来说,上进心很大程度表现在对学业的态度上,并且可能由此扩大转移至生活的其它方面。为什么天生具备的一种心理会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消磨掉?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会制造出不知人生目的是什么的孩子呢?我们该认真审慎地去思考。
不让孩子“成年”,只会累死父母
作者:洪兰(台湾)
一位朋友响应政府就业辅助计划请了两名年轻人,但是这两个人迟到早退,遇事则推,而且摆明了反正是短期就业,“我不想学”,令他大摇其头。
另一位朋友说他儿子国立大学毕业四年了,还没有正式工作,每次去上班就抱怨工作跟他志趣不合、跟同事合不来,动不动就辞职,说“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爷爷家中住”,也令他烦恼不已,完全是张岱在《自道小康》中所说的“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锄头耶,太重;忠臣耶,怕痛;之人耶,有用没用”。假如国家栽培出来的学生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企业界不能用,我们要这些学生做什么?为什么现在有这么多年轻人没有上进心?
最近有研究指出现在幼儿园教得太早,在孩子大脑还未发育好之前,教以前一年级才学的东西,使学习变成挫折。的确,任何事情超越能力就变成压力,既然是压力,当然不会主动去做,逼急了,孩子会采取逃避的态度,就像大人碰到压力会逃避到酒精中,孩子碰到压力便逃避到电玩中,恐惧学习的孩子就愈来愈多了。
尼采曾经写过一篇论文谈主控力,其实,人都想控制他的环境,连两个月大的婴儿都希望做他自己命运的主人。
实验者在婴儿摇篮上装了一个动作传感器,他只要头一动,摇篮上的走马灯就会动,婴儿发现这个秘密后就会不断地转动他的头,看着会动的灯高兴地咯咯笑;控制组婴儿睡同样的摇篮,也有着同样的走马灯,只是没有传感器,不能自己控制走马灯的动,但是走马灯仍会动,设定好了每一分钟转一下。结果这组婴儿就安安静静地躺着,不会去动他的头,也不会笑。
因此主控力是个强烈的动机,驱使孩子去探索。如果什么都是别人安排好了,自己不需用大脑,只要跟着做就好的话,孩子会很快失去动机,变成叫一下,动一下的木头人。我们看到凡是注重学业成绩和升学率的国家,如日本、韩国,都有很多啃老族的青年,对人生不抱希望,也没有自主谋生的动机。
孩子并不会长大就自然变成大人,他需要教导与角色模范,如果每天把孩子关在补习班,他是没有机会学习这些的。上周我去台东的太麻里,发现香兰部落的孩子做完功课后会去一间中间可以升火的小木屋,是部落提供男孩们谈心的地方。在那里,孩子透过部落的其他男性角色模范,学习如何做大人。
“成年”在所有动物中都是大事,迟迟不让孩子“成年”只会累死父母。目前的教育好像愈来愈符合时代的需求,我们该认真审慎地去思考,为什我们的教育会制造出不知人生目的为何的大学生呢?
(本文来源:《天下杂志》)
更多请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