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买来很久的竹匾终于有了用武之地:晾晒要爆腌的青菜。青菜洗净后在匾子里放阳台上晾干,腌好后炒之前就不用再洗。没竹匾之前,我是在地上铺一张报纸晾着,麻烦而且不卫生。
竹匾买了两个,都是去年西河古镇玩的时候买的,似乎不贵,不记得具体多少钱了。买回来后一直都不曾用过,是用不到。
记得以前在老妈家有大的竹匾,和小的竹筛子,竹匾和筛子大小各有一套。夏天里,晒的都是黄豆、绿豆、芝麻等;出了梅雨天,竹匾还是晒梅的好东西,过冬的衣服就那么搭在匾子里,又干净又方便;中秋节,我们作兴做粑粑,蒸熟的糯米粉,包着芝麻馅、豆沙馅,就是要用到竹匾,撒上一层薄粉,搁置包好的粑粑;冬天的时候,各式的竹匾相继出场:打年糕,要先晾干,再用泡水保存;腌香菜,要切丝晾晒后,再腌制…大凡是冬天腊月里要做的各种好吃的食物,都要用到竹匾。而竹匾越用会越好用,青色的竹子用的久了变成棕黄色,那就是熬熟了的。
直到现在,老家还有一个竹匾,直径差不多有一米吧,挂在墙上,就是不用也挺有年代感的。这个竹匾一直是村里邻居垂涎的物品,倒不是他们没有,是因为我家的匾子在父亲手里一直保存的很好,后来用的不多了,就有了衰败感,但还是不失为一个好物品。
家里的匾子我也想要,只是太大了,搁置不便,所以就一直记着想要买两个,小号的。并没有想着要有用,毕竟我是懒的,是不愿意做腌菜晾晒什么的。
但是我想要,所以就买了,没有父亲手里的匾子那么精细,有些粗糙,边沿还有露出的竹丝,有些扎手,如果父亲在世,一定会把边沿重新修一次的。
竹匾买回来第一次用,是包饺子,放包好的饺子,一两斤皮子的饺子一次性就可以搁置,不用找东找西的分盘放置。后来,就又用着晾洗净的青菜。感觉不是为了要吃才腌菜,而是为了用上匾子所以才腌菜,有点本末倒置了。
竹匾对于我,怀念更多于适用,装饰更多于使用。怀念的是一段时光,是曾经以为已经忘记却深刻在骨血里的年少时光和老家情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