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为生鲜物流“最后一公里”买单?
(2014-06-07 08:51:30)在《舌尖上的中国2》的推动下,生鲜电商抓住电视焦点又海捞了一笔,但阻挡着广大生鲜电商大军的一座大山——冷链物流,尤其是“最后一公里”到到消费者手中,这一难题依旧困扰着广大电商。在电商行业中,生鲜产品的利润高达40%,其中海鲜和冻肉的利润最高,水果次之,有机农产品的利润甚至高达50%。但每单全程冷链物流配送的成本在40元左右,也就是物流成本在15%~20%,甚至有时会达到30%~40%。不少市民算了算经济账,还是感觉去超市或者菜市场购买比较划算,更何况高价的有机农产品真的是有机农产品吗?!今年一月份左右海博西虹桥冷链物流园区斥资十几个亿,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物联网为支撑,建立集采购、储存加工、分销、服务代理一体化的全产业模式。这样的物流投入,对于中小生鲜电商来说,自建物流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像菜鸟网整合全国冷链系统,顺丰已经拥有较好的冷链物流基础,以及现阶段正在崛起的冷链物流体系,将更好地服务生鲜电商。
完成生鲜物流的“最后一公里”,总体划分有两个方面,一类是宅配送,另一类是引导用户自提,后者是需求其他媒介做支撑。
宅配送——小物流,小区域配送
像海博西虹桥这类财大气粗的冷链物流,上来就斥资十几个亿,但不需要如此斥资,小区域的小物流照样能够风生云起。最近杭州日报集团旗下的“每日送”为物流“最后一公里”开辟了新的道路。其实纸媒体涉足物流具备了较好的先天条件,毕竟纸媒体拥有多年来自办发行系统,自办发行使报社在本区域内组织建立全覆盖、无缝对接的快递网络,并又有经验丰富的站长、管理员和投递队伍,这样高效的团队能够迅速打通线下市场,完成“最后一公里”的市场抢占。
但这类物流更多的是局限于某个区域,服务于某个区域,做成“小而美”的模式,如果能够和定位于区域性的生鲜电商合作,可能是一个比较完美的组合。比如莆田网定位于居住上海的海归群体,如果配上区域性的物流,能够更好的保证用户的消费体验。
引导用户自提——社区店、便利店、智能电子箱
在O2O模式的推动下,各大生鲜电商纷纷布局线下店,顺丰的“嘿客”,天猫的“猫屋”,天天踏歌也与“好邻居”合作。除了这几个代表性的外,不少生鲜电商也与便利店或社区店进行相关合作,并与店主进行小额的分成。现阶段,便利店的生意越来越难做,引导用户线下取快递,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客流量和购买率。
社区是距离用户最近的地方,在社区内不但可以铺设社区店和便利店,还有很多其他方式。比如,人性化的方式,在每个居民楼内选一位负责任的“大妈”,也是社区内的意见领袖,他负责组织大家统一购买农产品,提建议、吐槽,并负责为大家分发快递过来的农产品。这与美国的Farmigo十分相似,不过Farmigo是通过在线上建立社区和意见领袖,联系农场直供农产品。如果每一个社区都能建立几个较好的意见领袖,便可以长期维护忠实客户。
另外,最近兴起的社区智能电子箱也是解决最后一公里的良好的途径,武汉家事易自己建全程冷链物流配送系统,已在八百多个社区安装“智能电子箱”,用户可以在家事易官网下单,快递员把用户订购的产品全程冷链运送到居民区内的智能电子箱,用户收到短信自行提取即可。其实这种模式之前京东商城也实践过,京东在地铁区建立自提站,自提点不仅可以提取订购的产品,还可以给手机充值等附加服务但这种自提设备成本高,后期维修费用较大,要想在全国广泛布点是需要较大的投入。如果能够在提高技术的基础上降低成本或者找到合理的盈利模式,这种智能电子箱是很有发展前景的。
其实,“最后一公里”的市场不仅仅局限于生鲜电商这个行业,比如餐饮外卖和最近兴起的鲜切行业,都对物流的“最后一公里”有极高的要求。反观“最后一公里”的物流标准而言,安全隐患问题,国家应加快建立物流产品安全标准,制定安全管理流程,助力物流“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