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违约率高,订单农业如何长远发展
(2014-05-27 21:12:24)
标签:
财经 |
前几年“菜贱伤农”这个词很火,今年猪肉价格暴跌也让不少养猪户赔得一塌糊涂,市场价格的频繁波动,让农民群体的日子又辛苦起来。听说过欧美农民的幸福生活后,不少小伙伴抱怨为什么我们不能把国外的生产模式复制到国内呢!以欧美发达的订单农业为例,订单农业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是欧美发达农业的一大特征。订单农业是在农民尚未种植之前,农业企业与农民签署订单,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生产,避免生产过剩或农企收购不足以生产的混乱现象。这种模式早就引入中国,但问题是国内农民违约率高达70%,以至于不少农企认为和农民做生意是天下最恐怖的生意。
农民为什么要违约呢?在利益驱动下,当市场价格高于订单协议价格时,农民不愿意低价卖给农企,而希望按照市场的高价销售,农民违约;当市场价格低于订单协议价格时,农企不愿高价购买农民的产品,而希望按市场的低价买进,农企违约。如此反复,农民没有准确的市场导向,利益难以得到保障;农企没有稳定的货源,生产过程和利润受损。
这种利益驱动在欧美地区也是存在的,但欧美地区农民违约率却极低,这与欧美国家健全的法律制度、农业保险和农业合作组织密切相关。比如,在中国,农民遇到企业违约现象,基本只能“哑巴吃黄连”,他们的维权意识很低,维权的渠道也很少;农企在遭遇农民的违约现象时,各种诉讼成本相加,农企也得不到很大的补偿,反而容易“赔本赚吆喝”,得不偿失,法律体制的不健全让两个群体不断陷入“利益互掐”的窘境。另外,国内的农业行业组织和农业合作社尚不成熟,比如丹麦的农业合作社能够把分散的家庭农场整合成一条龙的生产经营体系,社员获得优惠的条件,农业合作社负责收购农民的产品,农业行业组织监督农产品的质量并维护农民的利益。丹麦农民都是要受到严格的教育和学习过程,获得绿色证书后才能够进入农场,相比之下,我国农民更多是祖祖辈辈靠着经验留在同一片土地下。
订单农业本质上是一种远期合约,是金融衍生品的一种,利用协议价格锁定未来的风险,但这种锁定效应既规避了不利于自己的风险,也放弃了有利于自己的风险,因此这种模式依旧存在内在的违约因素。如何降低农民违约的几率,是增加农民违约的成本还是降低农民违约机会呢?国内企业也纷纷探索。
增加农民违约成本的方式主要是两个方面,一种是农民的信用成本,另一种是农民的资金成本。如奥星粮油的“订单+公司担保”的模式,农户委托农民经纪人与奥星粮油签定订单,农户以订单为抵押从银行贷款,这样奥星公司便成了第三方担保公司,如果农户违约将被记录在系统之内,农户资信过差未来将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这种模式下就增加了农民违约时的信用成本,由于个体农户很难获得贷款,因此很多农民十分珍惜这样的机会,相对而言,违约率会降低。另一种模式是“订单+农户保证金+期货市场”,农户与企业签定订单的同时要向企业缴纳一定的保证金,企业可以先把这些钱投入到期货市场上缓解资金压力,利用期货套期保值的方式,远期高价卖出,而以合适的价格收购农户的产品,可以获得额外的差价收益。
增加农民的违约成本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是“堵”问题,寻找到让农民降低违约的机会更能针对核心本质。九三粮油集团已经做了较好的示范——延期点价订单,农户和九三粮油集团签定订单后,公司只需确定农户在交货时的产品质量和数量,农户可以在交货后的一定期限内,自由选择某一个时点的价格进行交易结算。反观之,农民过去之所以违约,是觉得自己的东西应该卖个高价,但订单限制了交易价格的选择权,而这种“延期点价订单”的模式恰恰给予农民交易自由权,而且农产品原料先进入并投入生产,节约了时间和成本。企业只要灵活地运用金融杠杆交易,往往能够形成较大的利润空间,留给企业和农户共享。
传统的订单农业只是将风险锁定在农户和订单企业之间,但市场风险并没有真正化解,这种订单体系也很难承受风险。但企业如果能够利用金融手段,利用期货或期权方式,对风险进行管理,风险的流动范围会扩大到整个衍生品市场中,订单内部的风险将演变成社会化的风险分担机制,风险承受能力也较强。
但国内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投资结构十分不合理,国外成熟的市场中,套利保值的群体与投机群体的数量基本相当,而中国期货市场由于对金融机构、国有企业和银行资金的限制,造成农产品市场的投机者占有绝大部分,套保的资金相当不足。另外,一家一户的农民如何通过合理的方式组织起来,积极参与套期保值,避免信息不对称、资金风险等限制,这也是一大难题。
尽管我们的“大农业”发展还在路上,但在国家政策的逐步扶持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农民能够进入“智慧农业”的现代化生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