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农业——逃脱不了的资金困境
(2014-05-27 21:07:40)
标签:
财经 |
从去年十一月份开始“扫盲”农业,到现在快七个月了,这几天我开始用思维结构图一点一点地从头整理。由于前期的研究方法欠佳,虽从生鲜电商、农村电子商务、订单农业、社区农业、智能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农业地产等多个细分行业都有所涉及,但就像在空旷的土地上挖了一堆坑,却没有挖出水了,实在郁闷。最近“爱上”订单农业,守着这块小领地,试图挖上一段时间。
但凡谈及订单农业,国内农企大多“眉头紧锁”,违约率高,产品质量不可控。市场价格高于订单价格,农民便大面积违约;市场价格低于订单价格,企业也不愿意高价收购农民的产品。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在不规范的市场体系下,往往造成两败俱伤。
农民违约,有情可原
尽管不少农企对农民集体违约的现象恨得咬牙切齿,一次违约会导致企业生产经营大面积受损,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农民违约也是有情可原。农民守着一亩三分地,辛苦耕作,一年拿不到几个钱,政府对农民的生活保障也是有限的,还有不少地区的农民没有获得相应的保障。穷人家的孩子可能会为几块钱的东西反复砍价,富人家的孩子会觉得很诧异,殊不知在穷人家的生活环境中,几块钱可能就是一顿饱饭。所以,农民看到市场农产品的收购价格高于订单价格时,哪怕是高一点,他们也可能会违约,因为那点钱对他们来说很重要。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政府对农民的保障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
鉴于农民屡屡违约,不少企业和专家们纷纷打造新模式。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增加农民的违约成本,向农民施压;另一类是放开农产品收购价格,向市场价格靠近。前一类的主要表现形式集中在两个方面:收保证金和信用评级。收保证金主要是农民和企业签订订单后,农民要先缴纳15%的保证金,如果违约,这部分作为企业的损失补偿;信用评级则是由农村合作社对农民的信用评级,信用好的农户可以获得银行贷款、农产品收购等权利,如果违约,将丧失这部分权利。后一类的表现形式比较多样,如以农产品入股参与企业未来分红、延期点价模式(农民将农产品交给企业后,可在一定期限内选择合适的价格出售)、保底价期权模式(农民购买期权,获得价格选择权)。对于这两大类模式,我更偏向于后一种模式,一味的向农民施压可能会导致农产品在质量和安全上产生问题,但为农民进行信用评级是规范农业经济的必经之路,也为当下食品安全问题提供良好的数据备案。在为农民建立信用评级的同时,要给农民一个“不吃亏”的理由,企业应合理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引导农民生产,让农民获得更多的利益。
农企深陷资金困境
虽说农民难,但经营主体——农企——更难。尽管国家政策反复强调对农业企业各种优惠政策,但事实上农企依旧深陷资金困境。从银行的角度看,银行的贷款条件高,农业银行要求客户净资产要达到1000万以上,资产负债率不超过60%,流动比率在120%以上,省级以上农业产业龙头优先,这些硬性条件让中小农企望之莫及。当下各大银行的信用评级标准不统一,农企在各大银行交叉借贷却不被认可。农业是一个投资大、周期长的行业,而大多数金融产品适用性差,贷款期限短与农业生产周期相互矛盾。从农企角度而言,农企的抵押物不足,像农业机械之类的固定资产,银行不愿以此作为抵押物;另外,中小农企多为农村家族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缺少透明的财务制度,金融机构对其评判难度大。政府方面,国内的社会担保体系不够完善,尤其是农业担保基金方面,农业保险也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多重因素叠加,导致大量农企深陷资金困境,部分农企不得不停工停产。
从去年开始,不少信托公司对农业的介入,为农企带来了新的曙光。比如,中信信托开启的“宿州模式”,农民将土地经营权作为信托财产委托给中信信托,中信信托便从农民手中流转到土地,同时发行信托产品募集资金。中信将土地和资金注入中帝农业,也就是中帝农业成为经营服务商,获得土地和资金并实现进一步发展。但目前信托公司只让小部分农企受益,大多数农企还是要依靠其他途径获得资金。目前,部分城市的政府为农企担保或者政府向担保公司提供担保金,农企获得贷款,或者政府为农企提供期货市场保证金,帮助农企实现套期保值。
最近,阿里又推出“耕地宝”,农业众筹等农业互联网模式给广大农民和农企不断开辟新的道路。尽管大农业是任重而道远,但相信在新一届政府的领导下,以及资本大鳄的推动下,农民和农企会逐步走出资金困境,在越来越完善的市场体系下良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