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打造品牌之路
(2014-02-10 08:59:07)
标签:
财经 |
昨天加了一个关于生态农产品开发的QQ群,晚上大家就几种生态农产品的开发各抒己见,确实受益匪浅。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成为老百姓最头疼的问题之一,网络上曝光的死猪肉、速成鸡、人造蛋等等,让人着实捏了一把汗。以前还会在超市里买一些山鸡蛋,后来听说这些所谓的山鸡蛋也是吃着激素长大的,这些打着生态招牌的农产品有多少能让人相信呢?而真正的原生态无污染的农产品也在这鱼龙混杂的市场环境中难以生存,我们无法鉴别,也很难相信。
没有品牌,没有品牌溢价
虽然中国是地大物博,农耕用地的污染程度相当之高,褚时健种褚橙光是土壤恢复、改造就进行了五年,那些尚存的天然净土也只是以小产区的形式存在,规模化生产的难度比较大。小产区产量少,区域分散、偏僻,销售渠道少,无品牌竞争力。生态农产品的投资大、周期长、风险大,昨天看了一个养土鸡的案例,养4000只土鸡要投资17万左右,预计销售额能够到13万左右,理想状态是要亏损14个月,要是碰上最近的禽流感,可能所有的投资都打水漂了,搞不好市面上还多出了几千只病鸡。市面上土鸡从二十几块到一百左右的价格不一,到底谁家的鸡好,一时难以说清,但这种不良的市场竞争常常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归根到底,还是生态农产品没有品牌效应。
在消费者身临其境的辨别产品优劣时,品牌便是一个较高的信任度,而农产品普遍存在品牌效应弱的现象。好东西不一定能卖出好价格,甚至不一定有市场。昨晚有一个朋友说起菠萝莓,这也是草莓的一种,但颜色呈白色,看起来没有红色的草莓有食欲,产量小,价格高,在欧洲一斤卖到20英镑,合成人民币要200多块钱一斤,消费群体定性为高端消费者。这种草莓的营养价值比一般草莓高很多,但是如何让消费者认可这种与传统草莓不同的野草莓呢?草莓一般保存时间较短,从摘下到卖出不能超过24小时,否则草莓就失去了新鲜度了。我个人认为通过会员预售可能会好些,提前预定,等到了采摘时节,通过冷链运输送到消费者手中,但会员的范围不能太分散,不然时间长了影响新鲜度。但如何让会员相信菠萝莓的高价和高品质相吻合并作出预售的选择,我觉得建立一个信任的品牌更加重要。
前几天看了一个案例,一斤枸杞能够卖到2000块钱,市面上的枸杞二三十块钱到七八十块钱的均有,但能卖到2000块钱一斤可谓一个不小的亮点。超市中成袋包装的枸杞多是免洗枸杞,也是大众消费群体所喜爱的一种。但这种卖到2000块钱的枸杞不单单是免洗枸杞,它源自宁夏的小产区,品种稀少,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其能够通过755项指标检测,为原生态无污染的背景背书,这种枸杞最独特的卖点是提出了“头茬枸杞”,通过一系列数据证明头茬枸杞的营养价值远高于其他枸杞,因此消费者花了2000块钱买的不仅是枸杞,更是头茬枸杞背后的价值。这家枸杞公司建立起枸杞博物馆,每年进入枸杞博物馆参观的游客高达30万,通过扫描枸杞博物馆的二维码使三十万游客进入枸杞博物馆的数据库,成为下一阶段锁定的客户,枸杞博物馆线下的年收益是8500万,线上的年收益是3000万。枸杞博物馆塑造的品牌知识——枸杞的营养价值,使得消费者建立起强大的赞许和品牌联想,它能够反映到消费者的感受和行动方式上,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渗入人心的品牌在微信、微博上很容易传播开来。
好产品卖给谁?!
千里马还要有伯乐来相马才行,市面上的有机农产品普遍价格较高,非大众消费者普遍能够消费的产品,几乎所有生鲜电商基本都把消费群体定义为中高端群体或者三十左右的白领群体。这个群体的知识文化水平较高,对有机产品的认识度和认可度也比较高,他们的收入能够支撑有机产品的消费。而大众群体和老年群体对价格比较敏感,对产品的承认度不高,自然对有机农产品的购买量较少。
我认为有机农产品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都必须尖端定位消费群体,比如莆田网,据称国内首个盈利的生鲜电商,它定位于外籍人士和海归人士,这个群体的消费能力高,对生活品质要求高,他们愿意付出更多钱去购买营养价值高的产品。选择对的消费群体往往能够事半功倍,比如,有较高退休工资的老年人和中产阶级家庭中的孩子,都是未来较好的消费对象。这几年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剧,中老年人保健品的销售量呈大幅上升趋势;而孩子都是家中的未来,各种益智补脑的产品也是层出不穷。如果能够让某一个品牌有机农产品更多的进入这类家庭中,形成长期的依赖,其市场价值也是无限的。
农产品的品牌之路任重而道远,生鲜电商也都在摩拳擦掌,企图打造自我品牌,一个好品牌一份信赖,希望未来的农产品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放心食用的信念!我们共同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