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紧缩下的金融危机
(2013-05-25 17:32:30)
标签:
财经 |
最近有朋友问我,怎么老是在写上个世纪的经济危机,我翻看着这段时间写的博客,确实有不少是在研究经济危机的,虽然如此,但我还是觉得研究地很肤浅。每一次经济危机或者金融危机的爆发,都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从各个角度来挖掘和思考并比对当下的经济,我觉得很有必要的,而且这个过程也是蛮有意思的。
我在前几天写的文章中写到通货紧缩和金本位制在1929年的金融危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很多人认为通货紧缩的持久性是经济大萧条的货币根源,通货紧缩和金本位制共同传递着紧缩性货币冲击的威力。
金本位制下的银行
对于是否坚持金本位制,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中有着不同的选择。但金本位制存在最大的结构性缺陷是盈余国和赤字国对杭金流动的货币反应不对称,这种不对称性有引发通货紧缩的倾向。另一方面,当经济危机发生时,银行的准备金受到了严格的限制,不能用来解决暂时性的国际收支平衡。当黄金流失时,很容易产生引起严重的通货紧缩,这种失衡的状态又无法平衡。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控制能力很弱,主要的商业银行很少从央行借款,因此央行也不能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这就严重限制了中央银行按照金本位制的规则,将黄金流入转化为货币扩张的能力,进而导致其他国家发生通货紧缩的现象。在1930年左右,法国和美国一共持有世界货币性黄金接近60%,由于法国央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以及政策的原因,黄金流入法国对法国价格的影响最小,法国未产生通胀进而继续吸引黄金的流入,使得其他国家发生通货紧缩的现象,比如当时的德国、日本、英国等。
当通货紧缩的现象发生时,各国央行就陷入了竞争性的通缩和对黄金的争夺战中,并希望通过提高覆盖率来保护它们的货币,以抵御投机性的冲击。但任何当个央行进行通货再膨胀都会使黄金立即流出,迫使央行提高贴现率并实现通货紧缩。当时的美国切切实实地经历了一把,当然这也是由于美国小银行众多的现状造成的,美国将这种货币紧缩的行情通过国际货币体系传播到全世界,金本位制国家的压力巨大,但非金本位制的国家却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通货紧缩的压力。比如,从未恢复金本位制的西班牙允许汇率自由浮动,避免了本国产品价格和产出的下降。在1931年坚持金本位制的国家发生了13%的通货紧缩,而放弃金本位制的国家在1933年国内的价格水平基本稳定了,并拥有货币扩张的自由。
连接通缩和萧条的渠道是什么呢?
连接通缩和萧条的渠道是什么——这个问题是前几天一个网友问的,他说与实际工资和利率有关,确实有关,但我觉得金融危机可能是渠道中作用力最大的一个因素。通货紧缩削弱了借款人的金融地位,因此人们认为货币非中性的根源是银行债务工具由货币估值造成的。银行持有的资产主要是债务工具或者债务和权益的组合,债务和权益的所有权本质上等价于对资本的直接所有权,所以银行的负债是名义的,本质上是资产。但通货紧缩立即压缩了银行的资本头寸,借款人股本的缓冲额一旦被耗尽,银行就成了世纪资产的所有者,而在通货紧缩的压力下,银行资产严重缩水,于是银行就急于收回贷款或者拒绝发放新贷款,银行资本逐渐耗尽,存款者挤兑现象严重,政府只能发行债券来收购银行。各国银行纷纷破产,经济大萧条弥漫着整个世界。
什么导致银行的恐慌?
在经济萧条中,不仅人恐慌,银行更恐慌,什么导致银行恐慌的呢?总的来说,银行恐慌是对通货紧缩和金本位制运行的内在反应,价格下跌降低了银行资产的名义价值,但没有降低银行负债的名义价值,但金本位制有限制了央行作为最后的贷款人来消除恐慌的能力。这也与银行的结构有关,银行体系的组织结构是决定银行脆弱性的重要因素,拥有单一银行体系的国家就遭受了较为严重的恐慌,美国就是如此,大量小银行纷纷破产。另一方面银行对短期外国债务过度依赖,外国人持有大量本国存款是银行最为严重的问题,外国存款者的挤兑不仅是银行系统的损失,也是储备的损失。
国际货币体系和金融制度依旧存在大量的缺陷,于中国而言,金融市场的不成熟更使人堪忧,我们改变不了世界,我们只能改变自己,顺势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