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岛背后的逻辑——财富再分配的失控
(2013-03-28 12:02:44)
标签:
杂谈 |
去年八九月份,钓鱼岛事件闹得满城风雨,各地的爱国热情风起云涌,什么游行啊,砸车砸店的啊,一切都平静下来后,也许我们应该从另一个角度来想想。人类历史上任何一场战争或对抗,从未摆脱过一个基本原则——财富再分配的失控。
日本经济陷入结构性衰退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日本央行错误地实行了紧缩性货币政策,导致日本股市崩盘,迫使日本政府进行大规模财政扩张,解决日元经济急速下降,最终日本经济付出了产能过剩和房地产泡沫的昂贵代价,至此二十年间日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一直无法推动日本经济走出通货紧缩的灾难之中。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更是给日本雪上加霜,其衰退程度远高于美国经济和欧洲经济。
2011年日本又惨遭九级地震的冲击,引发福岛核危机。日本国内电力供应30%是依靠核电站,而这次核危机迫使日本停用了将近50个核反应堆。为此日本只能加大从海外购买天然气、石油等资源,仅进口紧缺型能源产品就造成了320亿美元的贸易赤字,但2011年底日本却保持着对中国460亿美元的贸易盈余,可见日本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之大。
虽然中国对日本产品的需求量很大,但不可避免的一个现实是,日本的制造业正逐步衰退,中国的制造大国,韩国的后起之秀,正一步步挤压着日本制造业的发展。2011年日本三大消费电子巨头索尼、夏普、松下分别亏损了56亿美元、47亿美元、96.4亿美元,2012年继索尼、夏普、松下陷入困境的日本企业还有富士、三菱、NEC,这两年间日本电子产品产量下降了41%,出口下降了27%,日本制造业正走向崩溃的状态。同时日本的造船业也面领着无船可造的窘境。另一方面,韩国制造业正异军突起,1990年1美元兑换700韩元,现在1美元能够兑换1100韩元,韩元贬值了36%,而1990年1美元兑换140日元,现在1美元兑换80日元,日元升值了75%,因此对日元汇率的高估成为韩国制造业崛起的重要动力。
从2012年起,日本将有800万人退休领取退休金,这部分人口相当于日本人口6%,这是日本字二战后的第一次“婴儿潮”的出现。日本人均年医疗支出接近3000美元,而韩国却尽1000美元左右;日本政府的社会福利支出占GDP的19%,而韩国不到10%;日本社会老龄化达到23.3%,而韩国仅仅是11%。这一系列数据显示,日本经济正处于疲惫期,没有充足廉价的劳动力,没有出口优势,经济正陷入结构性衰退之中。在这种状态下挑起的钓鱼岛事件仅仅是国土纷扰吗?任何一场战争冲突都无法摆脱财富分配不均的魔咒。
日本可能在复制美国战略
日本制造业正在一步步衰退,日本企业正加紧海外转移,比如转向正在发展的中国,如果按照这种逻辑下去,五年之内日本的债务危机可能会爆发,而这又间接着会强化中国制造业的能力。日本也是个人才济济的地方,国人能够看到的趋势,日本政府一定看得更深刻,那么他需要做的就是人为地扭转这一格局。
回想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美国利用华尔街推高了全球石油和中国豆粕的价格,诱使中国央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导致中小企业出现现金流危机,然后再制造雷曼兄弟破产的假象,于是中国股市暴跌2000点,中国楼市一片疯狂。日本会不会复制美国战略,迫使本国经济下滑,诱发全球经济危机,进而摧毁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呢?
从经济的角度而言,日本引发钓鱼岛事件,正是承接了石油豆粕的新形势,当中国面临着外部战争时,国内首要政治任务是防止通货膨胀,因此央行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日本正以发出潜在的声音——我们的金融行业需要储备资金了。
今年日本的发展趋势已经显现出来了,麦当劳日本控股公司将在日本关闭110家店铺,这说明日本国内消费需求正在下降,那么中国制造业可能会受益。但如果日本复制的是美国战略,这便意味着日本先打压本国经济,联动全球经济危机,接下来看到的是中国银行与房地产的集体崩盘。
国际国家间的经济形势变幻莫测,我们很难改变,甚至不能改变,我们能够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本身,站在一个经济角度上来观望世界,然后选择一个危机中崛起的行业,做大做强。我们改变不了财富再分配失控的逻辑,但我们可以研究这些逻辑,进而用对的逻辑经营事业经营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