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逻辑
(2013-03-25 11:33:37)家是以理为基础,以情为依托
有人认为经营家庭一定要讲清楚道理,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就像九型人格中的三号实干主义者一样,把一切划分的很清楚,分工明确。如果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是这种性格的话,这个家庭不会有太多争吵,制定好大家都认同的标准,然后卡着标准办事就行了。但多数人不能时时刻刻地以理为标准,家毕竟是一个让人休憩让人舒心的地方,若只是以理为标准实在让人感到疲惫。
家是一个讲情的地方,为什么春节我们都要从远方回到家里,因为那个地方有“情”,情是一种灵魂的归宿。因为讲情,所以我们不必事事都要追究个绝对“对”,绝对“错”,我前几天看了一个电视剧的片段,婆婆和媳妇儿一个说豆子应该煮着吃好,一个说豆子应该熬着吃好,结果引发了一个豆子的矛盾争吵。也许这种类似的小事经常在身边发生,何必生气呢?何必非要论出个对或者错呢?我们只要有个底线就行,这个底线就是“理”,比如说我们无论如何都要孝敬孝养父母。至于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营方式,想要“家”更和谐更和睦些,可以万事让让,不必总是扮演着领导者,这是你的家,不是你的工作单位。
家是社会的缩影,是文化的交融
家其实就是一个小社会,比如两个人走向了婚姻的殿堂,建立起自己的小家庭,两个人可能来自不同的地方,哪怕是同一个地方,也是带着不同的家庭背景和家庭文化,不管是在习惯、爱好、观念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两个人能够走到一起一定是在某些方面有着共同的价值观的,经过多年的相处和磨合,会有越来越多的相似之处。两个人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两个人,也是两个家庭的结合,两边的亲戚朋友圈子的结合,这就不单单是两种文化的融合,而是多种文化的交融。在这种文化差异中,如果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文化体系和价值观是对的,并始终维持这种独立的思维体系,这个“家”一定整天是鸡飞狗跳。
家庭中的文化差异是必然存在的,但差得太大也是不行的,所以古代“门当户对”是有一定道理的,就像之前重庆一个富翁说了一段很让人受不了却又很现实的话——我不可能娶一个月薪两千块钱的女孩做妻子,因为当我在筹划这几千万该怎么投资,该赚多少该赔多少的时候,她还在为一件打折的衣服左右琢磨,所以女生一定不要怀着童话里的梦,哪怕王子真得来了,你的逻辑可能根本就不符合他的标准。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男主外,女主内”这个观点可能不是很受追捧,成功的女性已经越来越多了,不少家庭因为女性的成功反而让婚姻走向了坟墓,把这个“点”放大些,依旧是文化冲突,由于两个人所处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能力的差异,由于彼此思维境界的差异,外加上男性自尊心较强,导致了家的破碎。古代还有一句话——“夫唱妇随”,现在也有说“妇唱夫随”,不管是夫唱妇随还是妇唱夫随,总之家庭之中一定有一个主流的思想,这个主流的思想推动家庭向良性的方向发展。如果两个人谁对认为自己对,谁也不服谁,那注定是要分手的。
家是相互依赖,相互扶持的地方
两个人在一起,一定存在着相互依赖性。比如,妻子为丈夫做饭、洗衣服,如果妻子突然离家了一段时间,这个丈夫一定会在吃饭的时候想起妻子做的某道菜,在衣服堆成一堆时,想起妻子把干净的衣服叠成一沓。再比如,老来丧妻的老人,他的另一半突然的离去,哪怕伤悲过去了,生活还是无所适从,因为习惯了,因为适应了,这就是拐杖原理,两个人在一起时间长了,就形成了相互依赖、相互扶持的感觉。我最有体会的是和妈妈每天打电话,哪一天忘记了给妈妈打电话,妈妈晚上一定会打过来问一下,这也是一种习惯,一种依赖。
换一个角度而言,如果某一天,你的另一半什么都开始自己做,不需要你为他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也意味着你们的感情要走向灭亡了,因为他在独立的时候,便可以将你视为可有可无的角色了。因此在这种情况开始发生的时候,一定要加紧彼此间的交流,价值观的分歧往往是分道扬镳的内在原因,而分歧的加重往往也是因为交流太少。
家没有真正的对与错,不是1+1=2,而是0.5+0.5=1,在差异中寻找共鸣,在共鸣中构建和谐和睦的家庭,愿我们每一个都能拥有家的温馨与快乐。
前一篇:大学生就业很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