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活中的商业感悟

(2012-08-12 16:52:43)
今天聊及我在太原这段时间的小生活,讨论了很多有趣的话题,不经意发现生活中那些潜在商业道理。
谈判中,充分挖掘客户价值
几日前与一茶庄谈合作,本来要谈成的生意,却被茶庄里的负责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谈崩了,其负责人认为茶庄是以茶会友,即来喝茶的人多为自己的好友,因为人际关系才来这里喝茶,他的潜台词也就是只要把人际关系维持好,其他促销活动是没有必要,甚至毫无作用。对于茶行业,一般来说,能够静下心来喝茶会友的大多是中老年人,经济条件较好的退休人群居多,这很符合茶庄负责人所说的“以茶会友”的概念。谈判的过程中我也不经意地进入了他的逻辑,另一方面,我对茶行业的总体概况不是很了解,很难找到切入点改变这种谈判逻辑,于是这场谈判的结果很失败。
事后,我反思了很久——茶庄的消费人群到底是什么?给茶庄带来最大收益的人群真得是“以茶会友”的人群吗?的确,品茶是一个高雅的消费活动,对于大多数普通茶庄来说,一泡茶最贵也只是几百块钱而已,来喝茶的人一般只是喝一壶茶。如果每天来的人群是固定的那些老朋友,那么消费量也基本上固定了,这些消费量是不足以养活茶庄的各项费用。真正让茶庄长远活下去的利益点是礼品定制渠道,一个企业定制一次茶叶礼品,其价格可能是几万甚至十几万,茶庄的负责人又要说这些来定制礼品的企业也是因为人际关系长期维持下来的。我并不否定人际关系是一种良好的销售渠道,但不妨想想,他们为什么要和你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因为店老板人缘很好?是因为店内装修环境很优雅?是因为在这里能够交到更多有背景的人群吗?这些都是利益点,也是茶庄的卖点,但这个茶庄所在的街道上比比皆是风格雷同的茶庄,人际关系和品茶环境也大致相同,这周边的竞争异常激烈。利益点是可以无限增大的,假设在这条街上有一家茶庄能够“消费一百,返一百现金”,实实在在地返给消费者利益,一定会把其他茶庄的消费者吸引成自己的潜在顾客,尤其是走礼品渠道的企业,其订购人员能够获得更大更多的回扣,他们一定会选择这家。这时候此店老顾客依然会光顾此店,其他店的老顾客也会凑个热闹,毕竟茶叶差不多,环境也差不多,差别只在客户的价值。换而言之,如果此茶庄不做此活动,其他的一个茶庄做了,这个未来效果显而易见——你不做,你的竞争对手会做。
其实,茶行业的基本原理和其他行业大致相同,只是我误入了对方的逻辑之后,没有找到突破点和核心点,没有挖掘到客户价值,刺中商家敏感的神经。
想想凭什么,你凭什么!
我身边很多女同学经常和我聊及未来的生活,她们大多希望未来能够找一份安稳的工作,工资一般就行,然后找一个好老公,别太穷就行,然后有一段美好而安逸的生活。这种生活很让人向往,尤其对女生来说,一份真正的幸福往往比任何东西都重要。但换个角度想想,凭什么找到一个好老公呢?凭什么让你所谓的好老公在几年后不甩掉你?凭什么让他爱你一辈子?很多人凭得是外貌,因为长得漂亮傍上了一个大款,但三年后五年后,你不再漂亮的时候,你的老公凭什么继续爱你?漂亮的女孩到处都是,而且年轻一代不断产生,你的美貌注定会在时间的摩擦中贬值,你的筹码渐渐变为零。如果把一个好老公定位为目标客户,那么你就必须找到一个理由——你凭什么成为他的商品,并被持续消费。假设你和他结婚了,你是否要处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结构——婆媳关系、亲戚关系,这些都是被持续消费的理由之一。对于女人而言,找个好老公也是一种创业,婚姻本来就是一种经营。随着这几年的经济衰退,离婚率越来越高,南方地区离婚率已超过40%,想找一个好老公,可能找到了,但如何让他始终爱你才是最重要的。
一直以来,很多专家都在强调逆向思维很重要,有些东西顺着过来可能真得顺理成章,但是逆过来想往往能够发现很多问题。我前段时间研究过培训机构的模式,并一直纠结于轻资产型培训模式更适合当下经济形势。但反过来想,只想培训机构本身,我在网络上查询了很多培训机构,以大学生培训机构为例,国内把大学生培训机构做起来的企业并不多。由于经济不景气和市场需求变动大,大学生就业问题很严峻,不少培训机构尤其是南方地区的大学生培训机构,声称能够改变大学生的命运,这句话说得很响亮。反问一下,凭什么来改变大学生的命运?培训机构的领导阶层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了吗?改变命运的标准在哪里?南方的很多培训机构本身就违背培训机构的逻辑,他们把打造年轻一代领导阶层作为一种宣传模式,而不是从根源上打造其权威性和真实性。不可否认的是,的确有很多培训机构的质量比较高,我身边也有同学参与过这类培训,成为他们走入社会之前的练兵场。但如何将培训机构不断做大——必须要不断反过来考虑,把这些反问都找到充足的答案,把整个逻辑调整过来,那些解不开的结儿自然就被解开。
我们每天都在忙忙碌碌地做事情,忙得焦头烂额,在忙碌的过程中一定要思考,寻找合理的思维逻辑,预测可能产生的问题,还是那句老话——用“对”的方法去努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