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干湿度论生活

(2010-02-18 20:04:49)
标签:

杂谈

提笔写这篇文章总觉着难,干与湿太具体又太抽象,既临近生活又远离生活。干与湿到底是什么概念,到底是需要干还是需要湿?我们假设一下,假设给你两种东西选择当做午餐,一种是水,一种是干饼干,你只能选择一种,但无论你选择的是哪种都会最大限度的供给,你要哪种呢?如果选择水,你会喝一中午的水,涨得慌;如果选择干饼干,你会啃一中午的干粮,渴得慌。看来只要干或湿中的一种是不行的,那么干与湿到底该怎样融合呢?
在融合干湿的之前,可以先想一下我们的生活中到底哪些是干哪些又是湿。干,什么是干?过去农村喜欢晒地瓜干,把地瓜抽干,但是太干以后就会硬,太硬以后则就脆,脆便容易断。就像封建时代的一些条例法律,一味的为统治阶级服务,一味的维护封建制度,结果法律成为坑害当时百姓的一种武器,像秦始皇的暴政酷吏,纣王的残暴荒淫,引起老百姓的不满,而且他们的越暴政,百姓越愤怒,终于各路人马揭竿而起,偌大的王庭四面楚歌,最终落得的亡国之耻。湿,什么是湿?农村里种地的农民都对雨水有好感,一定的甘露能够滋润土地带来丰收,但是雨水过多过大则成为一种灾害---洪涝,不仅没了好收成,连那块地恐怕都保不住。像历代阿谀奉承之辈,对别人的优点加以表扬是件好事,但是挖空心思专门去谄媚去讨好别人,将成为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历代明君都对那些谄媚之辈嗤之以鼻,有的人马屁没拍对结果把脑袋拍没了,当然那些昏君听多了这些好话也慢慢的为自己的国家埋葬了。
刚才谈到法律,封建时代硬邦邦的法律写满私欲,但新时期新中国的法律却体现了人性,虽然本质上是还是硬邦邦的----执法必严,法律是底线,是需要权威的,但现在的法律则是体现和维护所有公民的利益而不单单是维护一方面的事。提到法律必然会说到道德,道德的发展是人类素质的提升,它更是一种人性的体现,像一些简单的行为规范都是让人与人之间更好的相处,更好的在社会上树立个人的形象,但不是硬性规定必须怎样做,道德是个人察觉而提升的,是柔和的如水一般,是湿润的。
提到人性和人际关系,我不得不想到另一个词---人脉,现在很多校友网、老乡聚会等等活动都是在盘整人脉,局外人傻乎乎的问花那么多钱就为了聚聚会值得吗?怎么不值呢?很多人以前认识但是由于一些事情间隔开了,结果多年失去联系,这时候的关系是干硬的,但是通过一些聚会会让大家找到过去的熟悉感,交往更加密切关系变得更加融洽,这时候的关系是湿柔的。这些新朋友很快就成为你的资源,而你将有更多的机会将资源转化成资本,你说值不值呢?
说生活可不能忽略生活中的大头---经济,经济是大家共同所关注的,那它是干的还是湿的呢?真正想要创造经济效益需要干湿结合。一份合同,冷冰冰的,让不少人头疼,因为对方迟迟不肯签约。如果你拿着这份冷冷的合同对着客户说,你给我马上签约,那客户肯定拔腿就走。那些谈判高手可不会那么说,一般谈判高手说话都是比较柔和比较慢,让客户有时间去想去思考,而且语言还是让人听起来比较舒服的,正常没有命令性的祈使句。冷合同和热谈判就促成一桩生意。中国人自古就以孔子的“仁”而著称,一直都有热情好客的特点,有专家说中国在经济危机中保持了经济的正增长的一个原因是中国人的口才好,会说话,让一些国内外贸易更容易谈成更容易发展。而美国等发达国家恰恰缺少这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的人文主义思想还算比较发达,但是到了工业时代他们的思想慢慢开始僵化,依靠着机器生产就好,人与人的交际能力开始下降,所以在谈交易时处于下风。虽然这算客观因素,但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生活不能太湿,那样生活的节奏就会被淹没;生活不能太干,那样生活的片段就会被折断;那就让生活中干湿结合,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原来这么精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