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嘴巴历史走向功名 |
分类: 四晃茶屋 |
确实,倘若韩信当年采纳蒯通的建议,历史将注定重写!起码,霸王是否走背字自刎乌江,邦哥能否顺利建汉朝一统江山,都得两说。
蒯通原本不叫蒯通,叫蒯彻。《史记》是汉人司马迁写的,因“彻”字犯着当朝皇帝刘彻的讳,史迁做主给人家改名为通。
蒯通是赵地涿郡人,河北的,游走在山东齐地。故而当时的人称其为齐辩士蒯通。辩士,顾名思义就是能说会道。
蒯通接的第一单活,是替陈胜部将武信君劝降范阳县令徐公。
蒯通来到范阳,见到徐县令,上来就说:县令你快要死了,本人提前来给你吊唁!徐县令恼了,回敬蒯通:你胡说啥呢,本官活得好好的,你这是在咒我!蒯通不慌不忙接着说:徐公别不信,您掌本县十多年,执行秦的暴政,杀人无数,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如今秦将灭亡,那些冤死之人,谁不恨你,谁不想朝你肚子上捅一刀!你说,你是不是快要死了?
听到这儿,徐县令还真开始心慌惧怕,由气恼转而求教蒯通:敢问阁下,你说本县应该咋办?蒯通说:算你幸运,有我这么个朋友,能给你指一条光明大道。大道在哪?徐县令急不可待。蒯通却慢条斯理:武信君现在为赵地之王,我对他讲,单靠武力打杀夺取地盘,是危险且不划算的,应当不攻而得人城池。武信君赞同我的话,我接着对他讲,人家范阳县令徐公原本可以集结人马,与你死磕,但徐公想通了,希望不战而向你投诚;当然投诚得有回报,否则为啥要主动缴械?!所以你不仅要接受徐公投诚,且要以黄屋朱轮的豪车迎接他,载着他在燕赵的地界上巡游炫耀,让世人尽知;如此一来,人们争相传播徐县令以主动归顺而换得的富贵荣耀,别的县令就会纷纷效仿,你不费一兵一卒即可将众人招致麾下,扩大地盘。
徐公忍不住打断蒯通,问:武信君采纳你意见没?
蒯通笑吟吟说:没采纳我能来见你吗?
徐县令当下答应放弃抵抗,听命武信君。接着燕赵三十多座城池,争先恐后投了武信君。而蒯通的大名,自此传遍燕赵齐鲁。
蒯通与韩信交集,是在韩信一路高歌、所向披靡,相继俘虏魏王,大破赵、代,拿下齐国坐上齐王之位的时候。
这时候的韩信,今非昔比。人们几乎都看到了这一点,善于投机的辩士蒯通,自然看得更加明白透彻。于是一个宏大的构想,在他的脑海形成。他胸有成竹信心满满地走进韩信的齐王府。
既是名闻遐迩的辩士,必擅迂回诱引的谈话术。见到韩信,蒯通把自己装扮成一个相面先生,关乎江山流变的重大政治话题,由轻松家常的相面开始。他对韩信笑着说:在下会给人相面。韩信来了兴致,问你怎么给人相面?蒯通说:一个人的贵贱,要看他的骨骼长相;一个人的喜与忧,体现在他的气色上;一个人的人生成败,取决于他性格之是否果决。
嘿,有点意思!韩信摆出一副洗耳恭听的样子。蒯通信心大增,将话题引到韩信身上。他凝视韩信,绕其一圈,尔后说,在下仔细观察了一下将军,看脸面,将军撑死了能封侯,再看后脑勺,不得了,您的尊贵无可限量呀!
你细说说。韩信兴致渐浓。
蒯通乘势而上,道,天下方乱之际,豪杰纷起,大家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推翻暴秦。现在情况不同了,秦朝没了,生出了楚、汉双雄。汉王刘邦占着关中,死守住巩县、洛阳,凭借山河险要,拦着楚军。几度恶战,自己却也没捞到什么,反倒让项羽撵得乱跑;再看楚霸王这头,彭城大胜,一路将刘邦逼到鸿沟,固然此前是势如破竹、摧枯拉朽,可现如今三年多了,数十万人马陷在这里,西进不了。双方就这么僵着。依在下看,这时候将军您该作为主角登场了!
何来此言?韩信问。
现状明摆着,将军您眼下举足轻重,您帮楚,霸王胜出,您助汉,刘家赢,项籍刘邦两人的命运,完全掌握在您手里。
那你说说我帮谁。
帮谁干嘛呀,自个儿立户头开店呀!跟他俩“参分天下”,鼎足而立。凭着您现在齐国的版图和实力,拥有淮、泗之间大片富饶之地,笼络各路诸侯,礼贤下士,天下人将竞相投奔您!
韩信沉思。
蒯通急加佐料——,古人云:“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弗行,反受其殃。”将军,老天爷给你你不要,那是要受惩罚的,机会来了不动作,会肇祸的!您可得快些拿主意!
韩信犹豫。道,汉王待我不薄,吃喝穿戴都是人家给的,咱不好干那背信弃义的事儿!
哎呀呀,我的大将军,您简直是妇人之仁。历史上兔死狗烹的先例还少吗?更何况您现在战功举世无双,威名足以震主,“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高天下之名”,楚汉两家,谁家还能安顿下您这位大神?!
蒯通说得滔滔不绝,韩信听罢,既未答应也没拒绝,吩咐安排蒯通吃饭歇息。再议,再议。
几天闲饭吃得蒯通直上火,忍不住前来催促韩信。这回他决定,给这个良善的武夫,讲点奥妙的东西。“听者,事之候也;计者,存亡之机也。夫随厮养之役者,失万乘之权;守儋石之禄者,阙卿相之位。计诚知之,而决弗敢行者,百事之祸也。故猛虎之犹与,不如蜂虿之致螫;孟贲之狐疑,不如童子之必至。此言贵能行之也。”蒯通说,听人劝很重要啊韩将军,一个人安心做奴才,有可能失去做帝王的机遇,死心眼守着眼前那点俸禄,就把卿相的位子错过了。男子汉大丈夫做事要干脆,优柔寡断是祸患的根源。重在行动,俗话讲,老虎犹犹豫豫,还不如马蜂蝎子上来就蜇;孟贲(大力勇士)迟迟疑疑,还不如小孩儿伸手就打……。
蒯通满以为,这回他唾沫飞溅把理都说透透的了。殊不知,这番高谈阔论,一串子之乎者也咬文嚼字,反把韩信给弄蒙了弄烦了。罢罢罢,先生所言过于玄虚,俺自信汉王仁义讲信用,绝不会夺去咱头上的齐王桂冠!先生请回吧,本人无心背汉!
蒯通见状,知道这是个诚实爽直的天真汉子,估计九头牛也拉不动他。转念再一琢磨,这家伙不接受叛汉自立,在刘邦那儿可就给我蒯通埋下了定时炸弹。想到此,他毛发倒竖,冷汗顿出。“乃阳狂为巫”,走出齐王府,他立马装疯卖傻,化作神神道道的疯汉,隐姓埋名藏身于山野。
从先秦至今吧,蒯通这一类靠嘴吃饭的人不少。他们几与市井媒婆无异,端端地醉心于促成一段姻缘,赚得一匹绸缎两瓶烧酒,合卺宴的C位上坐坐风光三分钟。这些人本质上谈不上家国情怀、苍生关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大道,与他们不搭界,格调总体不高。正因此,史迁和班固先后异口同声,指责蒯通多嘴多舌,一个说他“乱齐骄淮阴”,搞乱了齐国又使韩信心生异端;另一个借孔夫子语,斥蒯通“利口之覆邦家”,俨然刘邦之汉家是当然的既有的。
刘邦借老婆之手杀了韩信,没想到有意外收获,无意间揪出了蒯通这个险些坏了他千秋大事的家伙,立马派人,挖地三尺,将之押解来见朕!
不该死的韩信冤死了,让高祖刘邦咬牙切齿声称要碎尸万段的蒯通,人倒是真没藏住,给逮着了。刘邦当院铁锅水已烧得滚烫,蒯通却囫囵完好毫毛无损没有死成。
怎么回事?没怎么回事,救命的还是他那张嘴。武士押蒯通前来,高祖问,是你教韩信背我?是的。蒯通面色从容,是我让他叛汉自立,可那个笨蛋不听我的,结果这不......玩完了!刘邦来气了,你小子死到临头还如此趾高气扬满不在乎,“烹之!”给我把他扔锅里煮了!这边士卒正待动手,只听蒯通坦然道,煮我,这可真叫冤枉。刘邦忍不住问,你何来冤枉?闻听这话,蒯通已然觉出有了生的机会,遂款款道:陛下,您很清楚,当时暴秦无道,群雄逐鹿,各为其主,我给韩信出点主意,不正常吗?那时我是不认识陛下,认识陛下的话,我也会给你建言的,这有什么错吗?试问陛下,尧乃圣贤,而盗跖的狗却对着他狂吠,您能因为这只狗忠于其主子而宰杀它吗?!再说了,想推翻秦朝拥有天下的人多了去了,陛下您最终拔得头筹,莫非您要把当时有做皇帝念想的人都杀掉?且慢且慢,汉高祖被这个伶牙俐齿的家伙说服了,你快住嘴,朕饶你一命,爱干啥干啥去!就这样,蒯通结果不仅没死,还一直活到汉惠帝刘盈时代,一度还做了齐悼惠王刘肥的座上宾。
蒯通与韩信的这一段告诉我们,历史的走向,其实很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