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连载34)端午驱疫正当时!

(2009-05-27 13:38:41)
标签:

点子正

关注流感

一个老记

端午趋疫

正当时

杂谈

分类: 一个老记关注流感的日子!

                (连载34)端午驱疫正当时!

                        一个老记关注“流感”的日子

(连载34)端午驱疫正当时!

 

                   (端午节五毒图)

 

  明天,就是端午节了!这个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变成“法定假日”后,又恰逢周四,和周末双休连放,变成了“端午小长假”,人们的“高兴心情”,这个时候是可以有的。

各大市场、超市,早早就开始了“粽子大战”,各式各样的包装,让传统民食粽子开始与中秋的月饼,一样可以“登堂入室”了!

骚人墨客,开始以诗会友,祭奠起那个士大夫的杰出代表屈老夫子,汩罗江畔,沉诗以对。更有网友,由此到彼,由屈原引申到“吏政”“不古”的话题,挖出了“为官之道思屈原”的心得。

体育爱好者,更喜欢龙舟竞渡,众人划桨赛龙舟,碧波清涛,推波斩浪,煞是热闹。

 

但是,我们独独忘记了最为重要的“一个细节”:端午与趋疫僻邪的渊源。

此时,流感当前,我们非常有必要重提“端午与驱疫僻邪”之要义。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

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端午还有许多辟邪、灭疫活动,如以五色丝系臂,曾是很流行的节俗。汉代应助《风俗通义》有记:五月五日,赐五色续命丝,俗说以益人命。

《荆楚岁时记》载: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另外又有称长命缕、续命缕、辟兵绍、五色缕、朱索等。据说也是因屈原而起,可以驱除灾害。为什么五彩丝线有这么大的威力呢?在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中又记述有将五色纸挂于山中,召唤五方鬼神的巫术,大概是以五色象征五方鬼神齐来护佑之意,源于我国古代的五行观念。另外,可能源于古代南方人的文身之俗。

在端午设置种种可驱邪的花草,来源亦久。最早的如挂艾草于门,《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是由于艾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又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五月文含艾油最多,所以功效最好,人们也就争相采艾。除采艾扎作人外,也将艾扎作虎形,称为艾虎,《荆楚岁时记》注文云: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取戴之。同时也在门上挂蒲束及葛蒲削的蒲剑,蒲束扎的蒲龙。《帝京岁时纪胜》:“(端午)插蒲龙艾虎。《清嘉录》卷五:戴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桃梗是辟邪之吉物,蒜头被认为是象征武器铜锤,与蒲剑、蓬鞭相配,以赶却鬼祟。另外还焚烧艾蒿等以驱赶蚊蝇。在湖南、浙江等地则采葛藤挂于门相上,传说葛藤是锁鬼的铁链子,可驱鬼辟邪。

此外,端午节人们还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荆楚岁时记》:以菖蒲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明谢肇淛《五杂咀》: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會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

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民间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这是一种辟邪巫术遗俗。民间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

端午也以桃印为门饰。桃是民俗中驱鬼之物,源于神荼、郁垒之神话,以桃刻印,亦为祛攘之意。《续汉书·礼仪志》:朱索、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后世的昧符、吉祥葫芦即源于此。《梦粱录》卷三:士官等家以生朱于午时书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这是宋代之俗。《燕京岁时记》又记:端阳日用彩纸剪成各样葫芦,倒粘于门阑上,以泄毒气。这是清代之俗。有的还在纸葫芦上垂丝穗、飘带等,更为好看,或在葫芦中剪出五毒形状,挂贴于门,亦表示将五毒之气泄尽之意,你为倒灾葫芦

至今民间仍有悬镜于门以避邪之俗。在唐代,专于五月五日午时于扬州扬子江心铸铜镜,以进贡皇帝,称为天子镜,这也是辟邪之意(见《唐国史补》)。所以后世多于门前挂镜驱邪。

拉里拉杂,找了如此多的“证据”,非常繁杂,非常详尽。

一个老记的本意,不是为了“掉书袋”,也不想做“寻章摘句老雕虫”,只是为了提醒大家传统端午节里,“趋疫”的“本义”。

虽然是法定假日,我想那些战斗在防控流感一线的“战士”们,肯定不会休息,真想亲手包一个喷香的粽子,送给这些可敬的“战士”们。今年三月,一个老记的父亲去世了,父亲生前也最爱吃粽子。每逢过节,我总要给父亲包个粽子,在父亲处于植物人状态的三年多里,这个“习惯”依旧没有改变。父亲不在了,但是,粽子还是要包的。

我们吃粽子的同时,不妨再“温习”一下端午的“民俗”,给自己孩子的胳膊上,不妨也系上“五彩线”,在自己家门口,不妨也采一把艾草挂上。住城里的,不妨和家人,其乐融融,去野外亲手去采把艾草,这样既踏青远足了,也锻炼了身体。

毕竟,在甲型流感当前,我们除了用些传统的“驱疫”习俗外,还更多的应该依靠科技这一“先进的武器”,还有“锻炼身体,保卫自己的这一俗语。

再次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愿流感的“疫”,远离人类。

端午驱疫正当时。

 

                                   (点子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