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在品读内蒙古书法家刘有贵先生的书法作品,我总会联想到国画大师齐白石在一幅画上写的跋语:“费尽千辛万苦,练就一粒丹砂”。
刘有贵先生 ,笔名墨浩,字芙蓉,号倒书子、青山墨人,1957年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他的书法作品曾入选韩国“98世界美术大展”并被韩国碑林园收藏;还曾在泰国曼谷第二届世界华人艺术大奖赛中荣获“国际荣誉金奖”。由于他的书法成就斐然,他曾被国际汉学研究会、中国书画学会、中国书画研究会授予“书画大师”、“一代名家”、“文艺大师”等荣誉称号。
刘有贵先生 幼承庭训,受祖父和父亲的熏陶,他从小就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上小学二年级就开始练帖习字,小小年纪便写得一手好字。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在书法上广积博采,兼收并蓄,对历代名家的经典碑帖都很关注,特别是对现当代的书法大师启功先生和武中奇先生的书法帖子尤其喜爱。他很欣赏启功先生的书风:七分是楷书三分是行书,隽永而洒脱,富有书卷气息。他也很欣赏武中奇先生在书法上上追秦汉,兼攻金石,取法魏晋风骨、唐碑风骨,博采众长,最终形成了雄浑、凝重、苍劲、飘逸的独特书风,被誉为“武体”。在四十多年的习练书法中, 刘有贵先生充分吸收了启功先生和武中奇先生的书法精髓并化用在了自己的书法创作之中。
刘有贵先生在四十多年的勤学苦练中孜孜以求,他既练习行草,又练习隶书。他习练书法就是从隶书入手的,《曹全碑》是他习练隶书的入门碑帖。在他看来,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得中国书法艺术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它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隶书的高峰期在汉代;到了东汉时代,点、撇、捺等笔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风格也趋于多样化,很有艺术欣赏的价值。虽然习练书法多年,但他感到学习隶书“入门容易提高难”,因为隶书技法看似简单,实则在用笔上最难把握,需要静下心来仔细揣摩、深入锤炼。写好隶书,不仅仅只是笔法技巧方面的问题,更强调笔墨意蕴和点画的形质及金石气息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沉淀和积累。
天道酬勤,功不唐捐。四十多年在书法园地的艰辛耕耘,最终换来了累累硕果。如今,刘有贵先生在书法诸体上都很擅长。他的隶书凝重雅致,方峻朴密,结体横势开张,纵势收敛,密处有空灵,疏处不散漫。他的楷书端庄俊逸,沉实工稳,线条平和遒劲,用笔顿析分明。至于他的行草,那更是独树一帜,为许多书法爱好者所称道。
在刘有贵先生看来,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要想写出一件真正的好作品,传统是基础,创新是条件,个性是灵魂;艺术如果失掉了创新和个性,就背离了艺术的本质。他是一个喜欢知行合一的人。自习练书法第一天起,刘有贵先生就立志在书法上追求创新,他很早就把“翰墨不泥古,学书古为今”来作为自己努力追求的艺术理念。他敢于在书法上破除陈规,不落窠臼。他努力研学“一笔体”书法,常以篆隶行草入笔,力求在吸取百家之长的基础上融会贯通,自成一体并最终形成了自己的刚中带柔、以画入书、书中带画,雄健大气,融法度于自然之理的书风。观其书法作品,笔驻处如胡杨根深,锋动时若风抚柳条,迟重者如城垣厚土,爽利中如剑舞鱼游。
我喜欢品读 刘有贵先生的行草作品,因为我从他的行草作品可以看到他精于法度的翰墨忠诚,这是他痴迷于书道的姿态和成就。法国大雕塑家罗丹说过一句名言:“艺术就是感情”,书之本意,心之所画。他创作的行草作品之所以能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这源于他的书法是很有情感运作的节奏,激动时用情感写出了左蹙眉右盼如惊雷闪电的速度感和利用情绪写出了落花飞雪何茫茫的诗词感。他的行草作品非常重视书法线条的塑造感,笔里有墨,墨里有笔,前后相随,高低相顾,把书法线条写得类似万物之象,天质自然,达到了李白所写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程度。凡是品读过他的行草作品的人,都会感到他的行草作品在爽劲中带着沉着,做到了理性与灵性的交融互动,极尽意态之变化,飘逸洒脱,清秀灵动,又能用拙取巧,率意厚重而形成自家风格,笔道含蓄,满纸云烟,灵动中有沉稳,厚重中有轻灵,意深而悠远,味醇而弥久,墨法给人以沉着痛快、韵味十足的美的享受,流露出一种格调高雅、雄浑豪放的正大气象,向社会传递出一种书法创作的正能量。
书法是一种文化,书法艺术是集哲学、美学和中庸等儒家思想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在 刘有贵先生看来,对于书法的修炼,拼到最后,都是在拼书法家的修养、涵养、学养。作为一个书法家,只有在这个“三养”上狠下功夫,才有可能在书法上取得大的成就。刘有贵先生是一个很喜欢博览群书的人,他经常手不释卷,对文学、历史、哲学、美学等方面的知识都有所涉猎。字如其人。由于他的修养好、涵养深、学养厚,他写出的每一个字都仿佛是他的内心世界的写照,凝聚着他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与执着。
勤耕砚田书华章,岁月难改翰墨情。面对诸多荣誉, 刘有贵先生始终虚怀若谷,谦虚谨慎。在喧嚣的市井里,他秉持着自己的艺术追求,一如既往地选择了以书法的名义庄重并快乐的书写着。祝愿他在未来的岁月里写出更多更美的书法佳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