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虎林:出生于河南焦作,祖籍林州人,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专业,1994年加入河南省美术家协会,曾任全国新闻界书画展组委会副秘书长,评委,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山水画高研班导师、助教。现任浙江师范大学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九三学社社员,九三学社金华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吕虎林美术馆馆长。

浙江省金华市是一个有着1800多年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城市。它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历史文化之邦、名人荟萃之地、文风鼎盛之城、山清水秀之乡”的美誉,自然风景秀美,人文底蕴厚重。 吕虎林先生已经在金华市工作二十多年,他从事的是美术教育工作。二十多年来,他早就把这里当作了他的第二故乡,他深深地爱上了这片美丽的山水和淳朴善良、勤劳智慧、大气包容的父老乡亲,他努力地用自己手中的画笔讴歌金华的自然美景和日新月异的变化,他经常对朋友们说这句话:“我已经是金华人了,我在二十年前是用北方的思维来创作,现在我用金华人的思维来创作,这完全是两码事。用金华人的思维来画说金华人的故事,我觉得很有意义。”

和众多潜心书画家们一样,吕虎林先生依然走的是师古养今、博采众长之路。他在画坛成名很早,他在来金华之前,一直在河南和北京游学,曾求教于画坛大师冯远、宋雨桂的门下。他到过北方的许多名山大川写生,自从来到这个江南水乡,他很快适应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二十多年来,他走遍了金华的山山水水,深入到金华的村村寨寨,创作出了许多有关金华题材的作品。他的作品既有北方山水的阳刚之气,又有江南山水的妩媚灵秀,故而受到了众多同仁及书画收藏家的青睐。

我曾多次看过吕虎林先生作画:画前,他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似乎在思考,又似乎在犹豫。不知道他在想啥,要画啥。俄顷,他忽然开始起笔,这里画一座山峰,那里画一条小溪,深处人家隐藏,浅处渡船待发。逐渐多了层次,有了意境。远山近水,自由生发;开合藏露,尽在笔下。我不由得感叹他的成竹在胸,更会感叹他的整幅画的气息流畅。我看着他刚刚完成的山水画既有黄宾虹的雄浑华兹、气象万千,也有陆俨少的寄意林泉、意境悠远,不由得感慨系之。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人自古就有崇山、爱山、近山、画山的山水情结,视山为万物之本、生灵之源。山的伟岸、山的阳刚、山的凝重,还有山的雄、奇、险、秀、幽等特点汇集反映出了大千世界的婀娜多姿、千般风情、万种景象。从古到今,许多画家都视山水为生命的图腾、人性的灵魂,称之为山水精神。山水是大自然的灵魂,同时也是人类心灵的避风港。虽然人们不能如文人墨客一般描绘“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但仍可在山水之间徜徉,品味其美丽,这已经足够满足人类
心灵的需求了。
出生在河南焦作的吕虎林先生,自幼便在太行山的养育下和黄河水的滋润下成长起来,太行山赋予了他坚强的性格,黄河水给了他刚柔相济的艺术情怀。早在家乡读书时,他就用自己手中的画笔为太行山和黄河树立起了一座丰碑。
吕虎林先生在南方生活了二十多年,所以他能集北方的豪爽与南方的机敏于一身,融南北于一体,南北兼有的气质有助于他的创作及审美理想的追求,使得他在画面意境上气象博大,又不失笔墨的精妙。他在构图上层峦叠嶂,又不失穿插、呼应的变化,将北方的雄浑之气与南方的灵秀之气巧妙的融为一体。仔细品读他的山水画,给观者的印象是自然而清新,沉郁而凝练,单纯而不单调,平凡而不平淡,简练而不简单,细腻而不琐碎,率真而不失空灵,雄劲而不失飘逸,绵密里透着弹性和张力,冷峻中显示出清丽和俊秀。 吕虎林先生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是质朴、厚重、雅正、平和、博大;作为一个画家,应该皈依于表现这种精神,因为书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中国画作为一种根植于中华文化的传统艺术,它在墨色上讲究墨分五色,在学习上要求师法自然、师法传统,师法传统是师法自然的基础和准备。绘画之初,吕虎林先生也是先从临摹元四家、清四僧、近黄宾虹、冯远、宋雨桂等名家的作品入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他始终牢记着《画论");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中的一句名言:“欲求高手,须多游名山大川,以造化为师,才能使笔墨之自然合乎天地之自然”。他知道学画就是要一套数十法,要通过大量的写生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自己的绘画语言。他除了走遍江浙和家乡的名山大川,还充分体验了桂粤山水的灵秀之美和巴蜀山水的险幽之美,将大自然界的山水隐隐于胸中,这些都为他的山水画创作提供了素材和灵感。在写生的时候,他有时一个人在山坡上或溪流边,一呆就是一整天,饿了吃几袋方便面,渴了喝几口山泉水,以苦为乐,乐此不疲。他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群山巍巍,溪流淙淙,一坡一石、一树一屋这些铺排在纸上的笔墨,让他感动,又让他宁静,皆逸笔草草,清新空灵,发自性情,随意书写,其笔墨之精妙,功力涵养之扎实,可谓胸装山河,思接千载,重在“趣”和“韵”二字。
中国画的笔墨语言有其十分规范而稳定的内在法则和外在形式,它既有绘画自身的特质,又有诗歌的性灵和书法的美感,这是前人为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笔墨当随时代,才是中国画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吕虎林先生看来,山水画的创作一定要充分切入时代的脉搏,体现丰厚的文化滋养和丰富的创作素材。而要突显山水精神,就要注重三重境界的提升:一是笔墨境界;二是人文境界;三是生命境界,全身心将情感投入到绘画中去。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可以说,他的每一幅山水画作都是匠心独运之作,都能通过细腻的描绘、精巧的构图,充分勾勒出山水之美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景,令观者深深的陶醉在其中。
山水含云烟, 丹青写风华。从事绘画工作近四十年来,执手中之笔,抒心中之情,吕虎林先生通过中国山水画勾勒壮丽山峦和清丽河水来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感,激励人们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以达到“以形媚道”养“浩然之气”的功效,故而创作出了许多兼具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精品力作。祝愿他在未来的岁月里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坚守人民立场,突出创新精神,为全国美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