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代的“草圣”给我赠字(原创)

(2023-11-05 10:08:43)
  凡是喜欢书法艺术的人都知道这么一点:“草圣”是指对在草书艺术成就上有卓越成就的人的美称,在中国古代,研习草书艺术者甚多,但真正称得上“草圣”的却仅仅只有三人,一个是东汉的张芝,另外两个就是唐代的张旭、怀素,他们两个合称“颠张狂素”,形成了唐代书法双峰并峙的局面。
  清初的大画家石涛说过一句名言:“笔墨当随时代”,任何艺术都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草书艺术也是一样。到了上个世纪,中国书坛又形成了两个“草圣”双峰并峙的局面,这两个“草圣”,一个是南方人,一个是北方人,即:南有林散之,北有卫俊秀。
   卫俊秀先生(1909年1月—2002年5月),字子英,笔名景迅、若鲁,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襄陵镇景村人,享誉海内外的草书大师,被誉为中国20世纪的两大“草圣”之一。
   卫俊秀先生1936年毕业于山西教育学院中文系,曾长期执教于教育部直属的全国六所重点师范大学之一的陕西师大中文系,在该系一直担任教授。他被公认为鲁迅、庄子、傅山研究专家。
   卫俊秀先生自幼酷爱书法,学书从柳公权、何绍基入手以至魏晋汉隶无不精研。1954年,他来到陕西师范学院(陕西师大的前身)中文系任教。在那个特殊历史时期,他遭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被遣返回老家所在的村子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在做了农民之后,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始终坚持读书、写字,精神不倒。他的坚强不屈、光明洞达的心胸融汇在笔墨之中,这使得他的书法更显得雄伟壮阔、豪迈深沉。1979年,他在年过古稀之后,又重新返回陕西师大中文系任教直至退休。
   卫俊秀先生的书法以草书见长,他是有效解决草书碑化问题的第一个书法大师,所以被誉为20世纪的两大“草圣”之一。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叶,我考入陕西师大中文系就读,刚一入校,就听同系比我高一级的一个爱好书法的师兄说,在陕西师大的校园里,总共有2300多名教职工(这是当时的数字,如今远不止这些),其中擅长书法的有二百多人,但书法水平最高的就是卫俊秀老先生了。他被尊称为当代的“草圣”,他的字风靡整个西安古城,乃至于在西安市区有了“家有卫书不算贫”的说法。我听了这个师兄的话,一下子对卫老不由得肃然起敬。我知道,陕西师大是全国重点师范大学,这里的许多教授都像卫老一样,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先生”,他们常年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厚植家国情怀,培育师范人才,他们都能恪守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都是能做到“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我为自己当初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选择了陕西师大而暗自欣慰。
  到了大二第二学期,我们开始上书法课,我也渐渐喜欢上了书法,于是经常抽空在教室或宿舍里练习书法,但由于我在书法方面实在是没有多少天赋,所以只能看着身边写字写得好的一些同学而望尘莫及。记得是1987年4月的一个周末,我一个人正在宿舍里练字,忽然来了一个很有点书法功底的同系的高我一级的师兄,他是我的老乡加好友。他对我说:“乡党,你光知道埋头练字,不去拜访咱们系的一些书法大家,那你在书法上的进步不会快,要是人家高人给你指点一下,胜过你埋头练字一年呢。”
   我对他说:“我早就想去拜访卫俊秀大师,可我又不知道人家住在师大校园的哪一块,咋能见到人家呢?”
  这个师兄说:“这有何难?我上个学期还利用周末到卫大师的家里拜访过他老人家,他老人非常平易近人,很喜欢给爱好书法的学生指导,尤其是他见到咱们中文系的学生,更是热情,因为他是中文系的教授,可以说,凡是咱们中文系的学生都可以说是他的学生呢。”
   我听他这么一说,当即来了兴致,对他说:“今天刚好是周末,那请你帮忙带我去卫老的家里拜访他,好吗?”
他说:“好啊,这有啥难的,卫大师的家就在师大校园的教师家属区,我去过他家的。
”  
  人在年轻的时候,大都喜欢说干就干。就这样,我的这个师兄径直带着我,来到了卫俊秀大师的家里。
   当我第一眼看到卫俊秀大师,我就感觉他的全身散发着文化大家的气场,年近八旬的他,面容清癯,神情和蔼,一脸的高古之气,儒雅中透着刚毅,平和中显露出倔强,一看就是大师的气魄。他对我和我的师兄说,年轻人喜欢书法是好事,但要明白一点:做一个书法家是很不容易的事,首先要修炼好自己的人格,先有好的人格,才会有好的书格。正如鲁迅先生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水龙头里流出来的是水。只要是一个中国人,无论干啥工作,人格修养都应该作为第一位的、最根本的课业。搞书法,也不能不以人格为根本。再一点,要想成为一个书法家,还要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问题,要一边认真临帖,好好练字,另外一边,还要学会创新,要写出自己的书法风格,当然,这个是需要下大工夫才能做到的。最后一点,就是要学会精读各种文化典籍,一定要多读书,多读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正如唐代大诗人杜甫所写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刚上大学那会,还天真的以为一个书法家,只要写好字就行了,直到听了卫大师的一席话,我才感到自己的这个观点是多么的肤浅!卫大师的博大精深使我明白了真正的书法大家的身上都潜藏着深不可测的传统文化的学养!卫大师的指点迷津使我平生首次真正领略到啥叫隔山传道!
  临别时,我和我的师兄请卫大师给我俩惠赐墨宝,他爽快的答应了,他说:你们两个都是咱们中文系的学生,我是中文系的教授,咱们是一家人呢。我就给你们两人各写一幅字吧。说完后,他就站起身,来到书桌前,为我和我的师兄各自写了一幅字。他给我的师兄写的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律诗《使至塞上》,给我写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律诗《塞下曲》中的一首,内容是:“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时光飞逝,沧海桑田。如今,距离卫大师给我赠字,已经过去了三十多个年头了,他老人家已在2002年5月份驾鹤西游了,然而我初次见到他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每每回忆起来,我就仿佛又见到了这位慈祥而博学的大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