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文明史上,文字最重要的功能是记录和表现思想,从古到今,文明渐进,大浪淘沙,多少辉煌淹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唯有中国的汉字延续了下来,并成其为一种叫书法的艺术;这是世界上最为神奇的文字艺术。
书法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体现着中华儿女的精神追求。她在中华大地上蔚然流行,走进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正因为有了书法艺术,十四亿中华儿女才更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中华儿女都痴爱着书法艺术。
文化底蕴深厚的陕北榆林市,自古以来,艺术家辈出,书画家更是层出不穷。
陈玲玲女士是陕西省榆林市的一个基层公务员,她酷爱书法艺术四十多年了。四十多年来,书法艺术的恬静、活泼、素雅、飘逸、灵秀等元素都在她的笔下流淌。可以说,她在书法上的表现,是情感色调的渲染,是诗意生活的释怀,也是她的真诚性情的遨游。
四十多年来,陈玲玲女士“平心静气看浮沉,修身养性忘物我”,她一直体会着书法带来的快乐和热情,她不断地在书法中学习做人,体悟人生,笔秃千管,墨磨万锭,牢记艺术使命,不忘为民初心,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
许多读者在品读她的书法作品时,就仿佛在荷塘月色下聆听东方古典的乐曲,禁不住让人会心旌摇荡。在许多读者的眼里,她的书法作品就是“无声之音、无形之机”的“灵魂之舞”;因为她的书法作品充溢着情感和灵性,或工巧,或飘逸,或雅清气静,或超然出尘,或润厚巨丽,或不胜罗绮。她的每一幅幅字,就像一壶壶陈年老酒,散发着浓烈的艺术芳香。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在讲述书法之道时说:“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惟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在学习过程中,书法学习的前提是临摹学习古书帖,学习古法帖必须十分专注,要做到“入神”。对学习书法的人来说,临摹字帖是一个最基本的环节,临摹精准,得到形似,并且要多看古书,领悟其中的奥妙。在学习古法字帖的过程中要心无旁骛,才有可能写出古人书写时的神韵,使自己的书法作品做到形神兼备。陈玲玲女士在开始学书的时候,就涉足王羲之“乐毅论”、“黄庭经”等碑帖,以小楷为突破口,精研王羲之小楷之韵味,吸收其宽博、灵动之古意,增加书法美学理论,丰富自己书法学习的风格走势。其间,她仔细研究《兰亭序》点画起收之迹,寻解王羲之的挥运之理,为楷过渡到行书积累营养,也为她研临
《圣教序》和米芾、黄庭坚、苏轼、赵孟頫、文征明、董其昌等大家的书法艺术找到了支点,在运用线和气的关系上越来越得心应手。
近几年, 陈玲玲女士把精力放在了临习曹全碑和礼器碑上,由表入里,纤毫细究,因为这两种碑帖都是汉隶的代表。书写这两种隶书,让她的心态更加宁静,性情更加沉稳,为人处事时思虑更加周全。她的隶书作品不论是临摹曹全碑,还是礼器碑,给读者的印象都是意定神闲,举止淡然,用笔方圆兼备,结体稳而不俗,险而不怪,雄健疏宕,风格浑朴拙厚,安详而儒雅,不乏古穆之气。清虚灵动中透着空灵洒脱,格调高古中洋溢着清新典雅。有法度而不失创新,有意趣而不失传承。无雕饰而露淳朴,去妩媚而显刚正。凝重中有灵动,端庄中带天真。字如其人,从她的一幅幅精美的隶书作品中,可以看出她的敦厚淡然的性格和平和坦荡的胸襟。
支撑书法艺术水准的是书法家的文化修养。有什么样的文化修养,就会有什么样的书法作品。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文化素养,才能以笔墨表达文化内涵和心灵感悟。因为人毕竟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没有文化支撑的书法,肯定无缘与凝重的风格握手。 陈玲玲女士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她的阅读范围很广,上穷经史子集,中列唐诗宋词,下揽近代名家名篇,故而她的书法作品总是荡漾着一种儒雅的书卷气。她的许多书法作品是写古体诗词的。她对古体诗词的喜好,增加了自己的文化底蕴。从文化的内涵中理解书法,这让她对书法的理解和认识更加全面和充实。
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是唐代京兆华
原
(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关庄镇让义村)人,他曾写过一首诗谈自己的为书之道:“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这是至理名言。任何一个有成就的艺术家,都离不开天赋和勤奋。 陈玲玲女士是一个在书法上很有天赋的人,也是一个惜时如金、刻苦勤奋的书法家。她每天晚上从八点钟开始练习书法一直到十二点,陪伴她的只有透过窗户玻璃投射到屋内的月亮的点点清辉和书桌旁的一盆兰花。兰花清幽,素洁脱俗,娟秀淡雅;月光如水,清纯透彻,如诗如画。月下听花语,诗中醉墨香。看着兰花和月光,她写起书法来更觉神清气爽。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爱好和追求,对陈玲玲女士来说,热爱书法、追求书法、探索书法就是她最大的人生爱好和追求了。
在陈玲玲女士的书房里,挂着一幅榆林当地的一个画家赠给她的一幅国画,画中的屈原站在汨罗江畔,仰望苍穹,神情庄重。每当她写字累了的时候,她就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