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是一本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书,它也是我的“枕边书”。
《黄帝内经》以取类比象的思维为逻辑起点,出入于儒、道文化,以阴阳平衡、五行生克、天人合一的自然法规为思辨依据,梳理归纳了生理、病理、医理,其中还包含了丰厚的哲学、天文、地理等多方面学科知识,是一部集生理学、心理学、诊断学、治疗和药物学于一体的医学巨著,从世间万物到四季更迭,从天地运行到人类生命规律尽在其中。它是人类史上第一个完整的医学体系,其四诊、八纲、六经、阴阳、五行等学说,抽象,神秘,玄妙,每一项学说都堪比哥德巴赫猜想。
孔子说过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我是在三十多年前第一次读完《黄帝内经》的,那时我还在地处古城西安南郊的陕西师大中文系读本科。当我从师大图书馆借来《黄帝内经》后,用了一个月时间精读完了这本奇书。读完这本书后,我的脑海里就迅即浮现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本书成书于两千多年前,记述的是五千多年前黄帝和岐伯的关于中医的对话。想想真是感到奇怪,远古的中国,医学科技并不发达,古人又没有经过严密、严谨的医学科学实验,他们又是如何得出“肾主耳”和“肝主目”等科学论断的,他们又是如何总结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医理论的?
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后来,每次再读《黄帝内经》的时候,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这个问题三十多年来一直是我心中的一个疑团。
两天前是个周末,正逢天落大雨,我在家中的书房里仔细阅读一个陕西的文友卫友征先生写的长篇小说《药谷攀云》,书里的一句话忽然警醒了我,这句话是:“神农尝百草”,这让我又想到了我心中的这个疑团,但这次我忽然产生了一个灵感:神农尝百草,对呀,既然《黄帝内经》是一本中医理论书籍,那任何理论都只能是来自于实践,因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从古至今,人们都是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发展真理,人们都是用实践来实现真理、检验真理,而且实践还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想到这里,我忽然感觉是茅塞顿开,心里有了一种醍醐灌顶的滋味。
神农氏就是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生活在公元3000多年以前。
神农尝百草,这说明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经发现了一些动植物可以解除病痛,积累了一些用药知识。随着人类的进化,开始有目的的寻找防治疾病的药物和方法,所谓“神农尝百草”、“药食同源”,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中医理论是承载着中国古人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医学理论体系。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中医这一瑰宝。中医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贡献,也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医在中华大地上扎根、发展数千年,独立于西方医学自成一体,它的价值和生命力源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要发展中医事业,首先要做的就是让人们去感受并了解中医文化。 窃以为,中医文化洋溢着哲思与智慧,
中医文化的精神就是“仁和精医、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许多热爱中医的人都知道这么一点:
中医的理论体系非常完整,内容博大精深,就像一座蕴含着无数宝藏的大山,永远都值得人们去探索!有关中医知识的疑团还有许多,比如人们在认真按摩身上的穴位三到五分钟之后就会不由自主地打嗝、放屁、吐口水,这又是为什么呢?等等。可以说,还有众多的有关中医的疑团在等待着人们一个一个的去破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