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繇(151-230),三国时期曹魏的重臣,豫州颍川郡长社县(今长葛市)人,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推动了楷书(小楷)的发展,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后世尊称他为“楷书鼻祖”。他与“书圣”王羲之并称“钟王”。
长葛市是河南省辖县级市,由许昌市代管,全市有71万人。由于是钟繇的故里,这个县级市从古到今喜欢搞书法的人很多,这其中有许多是德艺双馨的书法家,计怀友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年过半百的 计怀友先生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他出生在长葛这片书法沃土上,幼承庭训的他善于从钟繇等许多古代书法名家的品格中汲取精神营养,不断着力塑造个人精神内涵和人格魅力,不断着力把快乐、无私、奉献等人格元素包含在他的书法作品里,让他的书法作品在感动自己的同时也感动他人。他从事书法已有三十多个年头了。三十多年来,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用艺术服务苍生,用作品印证初心。他素来相信一句话:书法的最高境界是广结善缘,服务人民。他经常对朋友们讲,他这一辈子最为自豪的是书法艺术又让他多了一种奉献社会、服务百姓的能力。
如今,随着计怀友先生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向他登门求字的人也越来越多,无论君民人等,只要上门求字,他即给以满足,不管对方有无利益。他对于书法爱好者则常常答疑解惑,耐心指导。不少书法爱好者在他的精心指导下,由一个爱好者蝶变成了书法家。此外,他还经常参加各种形式的文化公益活动,让他的书法以馈赠的形式进入寻常百姓家。作为一个真正的书法家,他有极强的心志定力,他以积极入世的乐观,传递着超越世俗之气的豁达。他以真诚、健康的笑意和笑容,传递着温暖、慈悲的正能量。
钟繇是一个非常专注而勤奋的书法家,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不分白天黑夜,不论场合地点,有空就写,有机会就练。作为钟繇的老乡,计怀友先生传承了钟繇这位乡贤的勤奋精神,他也是一位刻苦勤奋的书法家。他明白一点:任何有成就的书法名家,都是集前人之大成,刻苦用功,努力学习的结果,正如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为阐述自己练习书法的体会而写的一首诗所写的: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三十多年来,为了练好书法,他真是做到了“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夜阑人静,一盏孤灯,他在自己简陋的书房里与古代和当代的许多书法名家对话,在古今的碑帖中采英撷萃,在笔墨线条的变化中启迪心智,在苦心孤诣中努力探求书法艺术的真谛。炎炎夏日里,每每写几个字,脸上的汗珠就会洒落在宣纸上,他用湿毛巾擦一把脸,咬着牙,继续写。冬季的大寒之天,他在书桌上放一只热水袋,手感到冷了,就暖暖手,继续写!他在练习书法中经受的艰辛,外人是无法体会得到的。
书法是一门艺术,作为艺术,自有其规律可遵循。除了勤奋苦练,还要讲究学养和内心的修为。有一句话说得好:一个老农民,即使种上一辈子田,但他进不了农科院。书法艺术看起来门槛较低,可真正成为大师并在书法史上留存下来的又有几人?大师和匠人之间有多大距离?其实就是一个字的差距:道,形而上的为“家”,形而下的为“匠”。为了实现由“匠”到“家”的转变,计怀友先生怀揣求师问道之念,四处拜访书法名家,还多次到西安碑林等有书法遗存的地方去观瞻、学习。他把苦学作为一种生活常态,除了精读唐诗宋词元曲,他还精读了现当代的文史哲方面的很多经典著作。有怎样的文化底蕴,就会有怎样的艺术作品;有怎样的做人理念,就有怎样的艺术高度。古今中外,支撑艺术水准的是艺术家的文化内涵和为人处世的态度。计怀友先生的成功,正是将二者完美的结合到了一起。
计怀友先生少年时与翰墨结缘,先临柳公权,后习颜真卿,从楷入手,遍临碑帖,积累了深厚的传统功力。近三十年来,他潜心研究、不断汲取古代的二王、怀素、王铎,近代的于右任和当代的林散之、言恭达(原任中国书协副主席,民进会员)、卫俊秀(生前系陕西师大中文系教授)等大师的丰富营养,后又专注行草。其书作博采众长,点划精劲,振动若生,神畅气足,亦有特识卓见,超然不群,久而久之,铸成个人潇洒飘逸,古朴雄浑,清秀华滋的独特风格,深受书界赞誉,群众喜爱。
若仔细品读 计怀友先生的行草作品,就会感到他的笔致的收放悬殊极大,而点化的粗细变化,更非一般的书法爱好者所能想象:或细弱游丝,或重若坠石;用笔沉稳老到,又不失率真自然。笔调生动,婀娜生姿。谋篇布局自然协调,法度严谨,情酣墨畅。尊古法而有创新,笔势刚健灵动,结体恢弘疏放,放,形式奇诡多变。穿插映带,恣意挥洒,摄人心魄,极富个性和时代精神。给人的感觉是朴实而不华丽,率意而不做作,完全是依着笔墨的自然属性而挥洒自如,恰似云烟舞动在笔墨之间,给人以强烈震撼的审美愉悦!
艺术为苍生,翰墨鉴初心。三十多年来, 计怀友先生一直坚守着自己为人为艺的底线,宁静淡泊,勤奋笔耕。我坚信,在未来的岁月里,他一定会创作出更多、更精美的书法作品奉献给人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