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时代邮刊》:望夏

(2025-09-06 11:06:22)

望夏

               张君燕

炎炎夏日,骄阳似火。在吾乡豫北,有一个“望夏”的习俗,女婿们要带上礼品去看望老丈人和丈母娘一家。老女婿随意一些,如日常走亲戚一般。若是还未成婚的新女婿,就要认真对待了,它关乎这桩婚事是否顺利,也是新女婿在媳妇一家人中树立形象的关键。万万怠慢不得。

记得小时候,每到阴历六月,麦子收割完毕,玉米也已播种进田里,村里便弥漫着一种特别的氛围。人们早早忙碌起来,揉面、调馅,在灶台前炸制油条、菜角。油锅里,锡细长的面团翻滚,渐渐变得蓬松酥脆。刚从油锅里捞出来的年糕,也散发着软糯的甜香。这是女儿和女婿为望夏准备的礼品,一是心意,还有一种“汇报”的意味——新收的麦子磨成的面粉,带着浓郁的麦香和阳光的味道。

出嫁的女儿带着女婿和孩子,踏上归乡之路。“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身上还背着一个胖娃娃”,这样的画面形象写实,又生动有趣。一路上,遇到相熟的乡亲,女子热情地打着招呼,女婿们很识眼色,忙从袋子里拿出炸货或桃子等水果,让与众人。众人满意地笑着摆手,嘴里说着一些夸赞的话。有孩子不客气地接过吃食,众人便又是一阵笑声。

刚走到家门口,“爹”“娘”就叫出了声。父母大声应着迎出来,满脸堆笑,急切张开双臂、蹲下身子,一把抱起小外孙,逗得孩子在怀里咯咯直笑。屋子里的饭桌上,早已备好一桌丰盛的饭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女儿带来的美食,分享桃子的甘甜。欢声笑语中,时光仿佛静止,亲情在这一刻愈发浓烈。旧时通讯不便,每一次见面都格外珍贵。望夏节,其实是出嫁的女儿们向父母汇报生活、传递思念的重要时刻。

“十里不同风,八里不同俗”。去年嫁到洛阳的堂姐回来,手里提着一对翠绿的瓠瓜。堂姐笑着解释,在洛阳,瓠瓜是望夏节里独特的馈赠。相传在远古时期,西亳(洛阳在商代的旧称)高辛氏的女儿养了一只名为盘瓠的怪物,它形似犬类,却机灵勇猛、忠诚无比。当时外敌入侵,城池危在旦夕,高辛氏许下诺言,谁能退敌,便将女儿许配。危难之际,众人皆无计可施,唯有盘瓠奋勇出击,擒来敌首,化解危机。可高辛氏见盘瓠非人形,竟心生悔意,不愿履约。但高辛氏的女儿重信守诺,毅然与盘瓠结为夫妻。她的这份诚信之举,令当地先民深感钦佩,自此,瓠子便被赋予了信用与良缘的美好寓意。直至今日,很多地方仍有新婿沿用此习,把瓠子作为“望夏礼”去看望丈母娘。

这看似小小的差异,却藏着一方水土的文化密码。同是望夏节,不同的土地上竟生长出如此别样的风情。但无论礼物如何变化,那份对亲人的牵挂、对团圆的期盼,始终是望夏节永恒的主题。

望夏,望的是一份亲情,盼的是一份团圆。它是家乡独特的文化符号,承载着无数家庭的记忆与情感。如今,时代车轮滚滚向前,通讯设施日益发达,即便相隔千里,一个电话、一条视频,便能随时与亲人取得联系。然而,望夏节的传统却依然在家乡的土地上延续着。虽然礼品不再局限于从前的炸货和水果,但更为丰富,也更为实用。如同那份厚重的亲情与乡愁,千百年来,从未改变。

《时代邮刊》2025年8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