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食品报》:“糊涂”不含糊

(2025-09-06 10:51:05)
“糊涂”不含糊
张君燕
      在豫西北乡下,“糊涂”是人们餐桌上必备的一种吃食。早年间,太行山脚下地薄,粮食不够吃,玉米这种粗粮就成了“香饽饽”。如今,当地人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已不常吃玉米面片等粗粮主食,但“糊涂”却保留了下来。

  “糊涂”以玉米面熬煮而成,做法十分简单——起锅烧水,把碗里的玉米面用凉水搅拌均匀,水开后倒入锅中,煮上十来分钟就做好了。母亲做“糊涂”的时候,喜欢往里面加一点碱面,她说这样做出来的“糊涂”颜色金黄、口感顺滑,喝起来更美味。早上,来一碗“糊涂”,配上一个馒头和几根咸菜,就能获得饱满的精力,开始一天的劳作。

  “糊涂”老少皆宜。牙口不好的老人,喝起“糊涂”来,一点都不含糊。热了也不用吹,把碗举到嘴边转着圈吸溜。豫西北乡下几个月大的婴儿,除了母乳外,第一口喝的保准是“糊涂”。老辈人说,“糊涂”营养丰富,又好消化吸收,是再好不过的辅食。

  “糊涂”可稠可稀、可甜可咸。玉米面放多一点,能用勺子挖着吃,像吃老酸奶一样;玉米面放少一点,能当饮料喝,夏天放凉了,加一点白糖进去,喝起来冰爽可口;什么都不加,也能配着馒头炒菜当稀饭喝;冬天起晚了来不及做早饭,拍几瓣大蒜,切一点白菜心炒了,把头天晚上剩下的“糊涂”倒进去,一碗香喷喷的炒“糊涂”就做好了……在儿时很多个冬日的早晨,我把馒头掰进炒“糊涂”里,呼噜呼噜能吃上两大碗,然后背起书包,一蹦一跳地去上学。

  长大离开家乡后,我听人说起过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据说当年郑板桥游历莒州(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时,一名姓王的员外用当地名吃“糊涂菜”招待他。这道菜的做法是用面浆把鸡肉、鱼肉等包裹起来,小火慢慢炸至表面金黄。郑板桥品尝“糊涂菜”后赞不绝口,答应了王员外题字的请求,欣然写下“难得糊涂”四个大字。

  相比于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我家乡的“糊涂”就显得朴素多了,甚至有点难登大雅之堂。不过,在家乡人眼中,“糊涂”甚至比鸡鸭鱼肉更宝贵。家乡人常说,咱庄稼人不奢求太多,有碗“糊涂”喝就够了。听起来,这个要求似乎很低,但其实要满足这个愿望,需要一家人健康平安,日子过得顺顺利利,这样,才能心平气和地端起一碗“糊涂”,心满意足地喝下去。

  前段时间回老家,一位朋友留我在他家吃饭,当晚,我坐在他家的院子里,手捧一碗“糊涂”,心里突然涌上一种久违的温暖。低矮的院墙后面,是连绵起伏的太行山和山脚下的万家灯火。那一刻,我真正有了回家的感觉。
《中国食品报》2025年9月3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