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品读》:唢呐班主

(2024-10-27 12:56:50)

                       唢呐班主

                  张君燕

老李头是唢呐班的班主。其实,“班主”只是一个听起来显得正式的称呼,唢呐班一共有六七个人,老李头是牵头人兼组织者而已。最开始,“班主”是人们的一种打趣和调侃,没想到老李头非但不恼,反而面带笑容,接纳了这个称呼。

在上世纪的农村,每个地方都有这么一个唢呐班子的小团体,在“红白事”席间,几个不用曲谱,没有指挥的“乐师”们使用唢呐、笙、大镲、梆子等乐器吹奏出应景的旋律,赚取主家给的报酬。老李头的唢呐班子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

老李头的技艺算是家传,他的父亲是县城戏剧团的演员,从小就教会了老李头吹唢呐。可惜,老李头没能如父亲所愿进入戏剧团,除了吹唢呐又别无所长,于是凑了一个唢呐班子,靠这个过活,养活一家老小。

唢呐班的成员除了老李头,其他人都是半路出家,好在老李头“童子功”扎实,每样乐器都略懂一二,在他手把手地教授、示范下,大家边学边练,硬是在实战中摸索出来了技巧,演奏得越来越熟练,也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

老李头始终记得父亲对自己的教导,认真对待每一场演出,似乎肩负着某种使命。参与喜事表演时,老李头的唢呐声欢快激扬,主家的亲朋好友深受感染,情不自禁地沉浸在喜气洋洋的气氛之中;参与丧事表演时,老李头的唢呐声又变得低沉哀怨,带着对逝者的缅怀,在亲人的悲鸣与哭泣中,为生命做一场郑重的告别。

吹唢呐是力气活,很多时候需要连续吹奏几个小时,甚至整整一天。有些唢呐班子偷懒,时常借抽烟、喝水停下休息,但老李头从不惜力,脖子上暴露的青筋和涨红的脸颊无声地彰显着老李头的卖力和投入。实在累时,才让搭档顶上稍作休息。因此,邀请他们表演的主家越来越多。老李头和搭档们的收入也越来越可观。

然而,风光了一阵之后,老李头的唢呐班子却渐渐冷清下来,邀请他们的主家越来越少,从前几乎每天都有,如今一个月难得出演一两次。老李头不服气,仍旧坚持每天早上吹奏唢呐。不得不说,几十年如一日的练习,老李头吹唢呐的功力越来越深厚,依稀可见父亲当年的风采。可这无济于事,他们的唢呐班子仍是庭前冷落鞍马稀。

原因很容易就找到了,其实不用找,唢呐班的搭档们早就告诉过老李头,现在人们不喜欢听唢呐了,喜欢更为热闹的“歌舞团”,演员们在台上又唱又跳,多吸引眼球啊!尤其是年轻的女演员,随便扭一扭腰肢,就能让台下的观众掌声不断。

搭档们建议老李头与时俱进,请几个女演员加入,肯定能东山再起。老李头却毫不犹豫地摇头,语气里甚至充满了愤怒:“本该是肃穆庄重的场合,这么瞎闹,成何体统!”众人知道老李头的脾气,不再劝说,只是各自悄悄另找了出路。日子要过,饭要吃,这么干耗着,赚不到钱怎么能行?

老李头成了孤家寡人。每天清晨,太阳还未出山,整个村庄仍笼罩在一层薄雾中之时,唢呐声便会在山间传出,穿越一座座房屋,掠过熟睡的村民的耳畔,在遥远空旷的山谷中回荡。父亲的教导又在耳边响起:迎生送死,是人一生中必经的大礼,咱们传统的礼乐不能缺席,更不能遗失。

老李头目视远方,神情愈发坚定,这个唢呐班主他一定要继续做下去。他坚信,人们迟早会明白,这种传承了千年的乐器合奏才是能够撬动国人身体和灵魂的音乐。

《品读》2024年9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