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生命的自觉
(2024-07-07 11:24:45)生命的自觉
张君燕
大姐的一日三餐清淡,但很精致,讲究荤素搭配、营养均衡。至于锻炼,她每天晨跑是雷打不动的,早上空气好,让身体吐故纳新。晚饭后,她还会做运动操、散步,与姐妹们一边说笑,一边运动,回家后洗热水澡,早早休息。
这些方法听起来不难,很多人心驰神往、跃跃欲试,可几天下来,大部分人都打了退堂鼓──那么多条条框框约束自己,实在痛苦。大姐摇头轻笑,于她而言,这样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习惯,不需要提醒,更不必约束,自然而然就会那么做,丝毫不会觉得辛苦,反而感觉很轻松。
想起读书时的一位老师,性格和善,待人真诚,只要有人开口求助,他总是不遗余力出手相帮。很多人对此称赞不已,也有人私下表示不屑:不累吗?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老师虽然还没有做一辈子好事,但也已经做了大半辈子。渐渐地,他的身边不再有质疑的声音。
后来才得知,老师除了帮助身边的人之外,每隔一段时间还会去一趟山区小学,给那里的孩子们送去书籍和学习用品,给他们讲大山外面的世界。在他的引导和影响下,很多孩子都走出大山,还成为老师的同行者。原来,助人已经成为老师印刻在身体里的一种自觉。
在书上看到过一个故事。弘一受邀到丰子恺家里做客,丰子恺请弘一坐到一张藤椅上,藤椅柔韧,坐上去会很舒服。弘一没有马上坐下,而是先摇晃了几下藤椅,方才缓缓落座。这并不是第一次,次次都是如此。面对丰子恺的疑问,弘一解释说,这张藤椅旧了,藤条间有很多缝隙,可能藏匿着一些虫蚁,如果突然坐下,会挤压到牠们。这样的悲悯实在让人动容。这是发自内心的慈悲,是自然而然作出的反应。
说到底,那些我们下意识中的行为,其实是源自于生命的自觉。一个人内心越柔软,目光越清澈,经历得越多,对待万事万物越能保持悲悯与敬畏,这样的生命也会愈加开阔,愈加厚重,愈加辽远。
《大公报》2024年7月4日
前一篇:《洛阳日报》:吃饭的学问
后一篇:《时代邮刊》:笑迎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