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品读》:幸福需要多一些“配得感”

(2024-01-30 15:12:55)

                   幸福需要多一些“配得感”

                  张君燕

我常常有一种奇怪的心理,对大额消费会有羞愧感:是不是太浪费?不买是不是也行?把这笔钱存起来是不是更好?每每再三犹豫、纠结,即便最终买下,也始终有一丝忐忑和不安浮在心头,觉得自己过于“奢靡”,以至于盖过了得到某种东西的满足感。花钱也没有买到快乐。

这可能源自母亲从小对我的教育。以前日子过得艰难,母亲精打细算,才能用有限的家庭收入撑起一家人的基本生活。母亲常说的一句话是“细水长流”,她会极力避免每一笔“非必需”的花销,但在她眼里,除了柴米油盐,其他东西都不是必需的。只要花钱,就是乱花钱。衣服坏了可以补,小了可以改,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在母亲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后来家里的经济条件好了很多,母亲的消费习惯却一直没有改变。她有一个独特的消费准则,喜欢用馒头来衡量所有花销。逛街时,我买一瓶饮料,母亲立刻进行换算:一瓶饮料5块钱,能买10个馒头;买一袋爆米花,母亲说,这东西相当于20个馒头;有次我请她喝奶茶,得知价格后,母亲直咂舌:天哪,买成馒头够我们全家吃大半个月了!我哭笑不得,那不如干脆买成面粉,一个月都吃不完。母亲竟然点头,认真回应:有道理。

我比母亲好一点,不至于用馒头换算购买力,但也秉承能省就省的原则,追求实用主义,该花的钱花,不该花的钱坚决不花。那么,什么该花,什么不该花?这里有很大的弹性空间。总结起来就是,满足基本需求的该花,剩下的所有花费都属于不该花的范畴。

记得我和爱人谈恋爱时,他送了我一部新款手机作为生日礼物。我的第一感受不是开心,而是不安:没必要用这么贵的手机吧?我又没有什么重要的业务,老款一样可以用啊!直到很久后,我才突然明白,原来在潜意识中,我认为自己配不上那些好的东西。于是,失落和沮丧如潮水般,瞬间将我包围。

我慢慢意识到,生活里会有很多个令人疲惫、灰心的瞬间,当我们感觉自己筋疲力尽,丧失对生活的热情时,一些即时的满足,能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安慰。可能是看一场电影,听一场音乐会,吃一顿高级餐厅。或者买一件能力范围内的“奢侈品”,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哪怕只是买一束热烈开放的鲜花。它们有什么实用价值吗?我没有办法给出肯定的回答,但我觉得,这是应该花的钱。

那些丝丝缕缕、若有似无的淡淡花香,那些在大屏幕前开心的笑,那些让人潸然泪下的音乐,那些站在高山之巅俯瞰大地的心潮澎湃,那些站在沙滩上感受从海面吹来的风以及簇拥在脚底的浪花,它们增加了我人生的体验感和获得感,它们让我成为了我现在的自己。当我闭上眼睛时,它们全都浮现在我眼前。再次睁开眼睛时,我的劳顿被抚平,我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光亮和希望。

世界很大,好东西很多,你要相信,其中有一些是属于我们的,我们值得那些美好的事物,我们配得上。幸福就是从这些“配得感”中获得的,我们认为自己是美好的,那么,我们就可以拥有那些美好的东西,美好与美好就应该在一起。

  这是人到中年的我想要说给年轻人的几句心里话,其实最想说给的是多年前那个觉得自己配不上好东西的女孩。亲爱的,别被绑架,也别有负担,你配得上所有的美好。

《品读》2024年1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