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写作》:通往学校的小路
(2023-01-07 17:03:30)
我出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整个童年阶段都在乡下度过。那时候,村子周边基本上都会有一所小学,一般建在相对大一点的村子里,孩子们都在本地的学校里上课。
我们村子小,只有几百口人,村里没有建小学,要到外村去上小学。说是“外村”,离得却不远,也就十几分钟的路程。其实,在豫西北地区的乡下,村与村之间原本就挨着,隔一条街,就是另外一个村子;甚至隔着一道墙的两家邻居,都不是同一个村子的。常常有外乡来的货郎发出惊叹般的疑问:村子这么大的吗?一个上午都没走出去。这时,乡亲们会捂着肚子笑,告诉货郎,他已经转了好几个村子了。
确实,我们这里的村子不像有些地方,村子与村子之间有明显的距离与界限,比如隔着一座山、一片望不到边的田野,或者一条大河。从我家出发,到邻村的皂角树小学,只需要经过一条小路。皂角树是村庄的名字,因村里生长着许多皂角树而得名。当然,这应该是古早的情景了。从我记事时起,只在竹林里见过几棵皂角树,高大、粗壮,枝繁叶茂,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默默地镇守一方的安宁。
早上起床,吃过母亲做的饭后,我们便背上书包上学去了。是的,不用大人接送,也从来没有人想过,孩子上学还需要专门接送?叫上小伙伴,三五成群,打打闹闹、蹦蹦跳跳、说说笑笑间,学校就近在眼前了。现在想来,如果有大人接送,就仅仅是去上学,是到达学校的一个程序。与伙伴们结伴去上学,走在小路上的历程就变成了一次探险、一场游戏、一段美好的旅程。
早晨时间紧张,脚步自然也匆忙,我们来不及仔细观察路边草丛里晶莹的露珠、新开的野花以及树梢上鸣叫的小鸟,只能频频回头,留下无限眷恋的眼神。稍一驻足,就得一路小跑,踩着上课铃声跑进教室,在铃声落下的最后一秒坐在座位上大口喘气。运气差的话,只好埋着头,站在教室门口等候老师发落。
放学回家时就不一样了!手里拎着书包跑出学校——也可以不拿书包,作业在学校就做完了,但母亲执意让我带上书包,否则觉得没有上学的样子。走上回家的小路时,脚步会不由自主地慢下来。扒着竹篱笆,透过缝隙窥探竹林里的春笋长高了多少,如果眼尖,发现岔出篱笆外的小笋尖,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挖出来,带回去让母亲做一个竹笋炒鸡蛋,包顿饺子吃当然更好。灌木丛里是一定要搜寻的,酸甜可口的覆盆子、长了四片叶子的幸运草、甜滋滋的茅草根,都能让我们欢呼雀跃。偶尔,碰到出来串门的刺猬就更好玩了,一群小伙伴围着刺猬玩闹半天,给它找来各种吃的,最后才肯放它回家。倒不是没有产生把它带回去的念头,只是我们很快就被草丛中蟋蟀的叫声吸引住了,蜗牛、蜘蛛、蚂蚁……每一种小昆虫都能轻易绊住我们的脚步。
明明走出校门时天光还大亮着,仿佛一眨眼的功夫,天已经麻麻黑了,我们直起身子,捡起扔在地上的书包,拍打掉上面的灰尘,开始往家走。像以往很多次一样,回到家后,母亲已经做好晚饭,父亲也下工回到家中,母亲接过我的书包,催促着我洗手吃饭,一天又快要结束了。
《少年写作》 202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