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生的“抱团”为“大团结”
(2013-03-07 15:13:24)
标签:
大家庭归宿出发点影响力局面 |
分类: 班级建设 |
化学生的“抱团”为“大团结”
在班上,因为学生的个性、爱好、来源等因素,学生在相互熟悉之后往往会自觉形成“小团体”,这里有着共同的话题、语体和交流方式,自成一派。然而,这种力量的壮大和影响却不利于整个班级的良性发展。班级的健康发展仰仗每个成员的积极融入、摒除消极对抗的成份,并最终将自己和集体的利益放在一个辩证统一的层面上方能达成双赢。这就不得不让人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学生“抱团”的本质是什么?如何有效打破这种局面并形成“大团结”的局面呢?这不得不需要我们教师静下心来理清思路,在观察、分析中作出正确判断,然后在有的放矢的采取相应的举措,以解除学生心中的防线,并期待胜利的到来。
首先,我们应该考虑清楚的是,学生“抱团”的本质是什么?当然,前面谈到的学生的个性、爱好等方面也是重要的方面,实际上,这是相对比较粗糙的归类法,根本不能完全解释学生的“抱团”根源,其实,很多性格、爱好相差甚远者也能“同处一室”,这就无法用之前的办法做出过多的解释了。那就需要我们深挖背后潜在的根源,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坚决的走到了一起,并捍卫着小群体的“亚文化”,甚至还乐此不彼呢。为了让大家对此有一个更好的认识和了解,下面我就自己班上出现的类似问题谈一点做法和看法,也反思一下自我。
记得,2010年秋季刚接手的高一A班,是一个真正阴盛阳衰的班级,女生32人,男生10人。开学没多久,女生之间开始扎堆的现象很多,人员基本也很固定。而通过我的观察,发现这些扎堆的学生主要有这些共性:相同的毕业学校、共同或毗邻的生活区域。当然,还有一些两边不靠的“散户”则一开始选择独处,不过很快她们会自成一体或被吸纳到某个群体之中。说到底,最值得关注的,也是最有影响力的主要是前面两者,因为相对而言它们比较稳固且在班上有“鼎力”的力量,甚至有与其他同学和班主任对抗的潜在夙愿。一旦在班上形成对峙或跟教师形成僵局,那就不好了。为了缓解这种局面,也为接下来的班级建设定下一个基调,我觉得需要让她们“走出来”,让她们感受到积极、向上的元素而不是一味的沉浸在亚文化之中,真正意义上的进行精神的洗礼,并引发对自我认识的思考和教育,最终形成真正“大一统”的局面。于是,我在班上举办了一个“师生、生生对对碰”的游戏,以此消除彼此的隔阂,让师生、生生的关系走向融洽与和谐。
先说说这个游戏,游戏规则:在规定时间内由一方通过肢体比划或言语暗示将题板上的文字意思传达给对方,而另一方则根据对面合作者的动作和言语猜出题板上的文字。很显然,这个游戏注重双方的搭配,示意方要穷尽所能、想方设法的将题板上的意思尽快、简洁、直观、生动的表达给对方,而猜题方则需要全神贯注的去体会对方的意思、理解对方的用意,不放过一个细微的动作和提示性的语句。而在比赛当场,本来比较拘谨、畏畏缩缩的学生,在观看了两轮学生的比赛之后,周围的气氛一下子发生了变化,只见,参赛选手越来越大胆的表达,通过战况表明相互配合的指数明显有所上升,而周围的同学不管参赛过的还是即将要参赛的,都热情高涨的在一旁呐喊、加油。我想,不管最终是哪一组取得了胜利,谁都不会觉得自己真正的“输”了。相反,他们可能会在以后的交流、互动中更会注重沟通和表达。
果然,在活动结束之后的几天,她们的情况有所改变,交流的对象不再局限于以前的人群,甚至交流的话题也不再是“老一套”,而更侧重于相互了解和认识,并在对话中真正建立友谊和自信。趁着这股“东风”还未走远,我又积极在班内发动学生创设几个社团组织,有文学社(负责班内学生的阅读和宣传工作)、舞蹈社(负责筹备班内或学校的各项展示活动)篮球社(负责培养兴趣并用于校内比赛互动),另外,还为少数学生组建了乒乓球社和排球社等。等到消息一公布,大家议论开了,个个都忙着找寻自己的“归宿”,甚至个别学生为未能入社而跟同学争得面红耳赤。不过,很快其他社的同学就把他“收了”,最终大家相视一笑,之前的不快也无影无踪了。而这是我所期待的,也是希望大家真正用实际行动融洽整个班级气氛的出发点和归宿。
我想,学生“抱团”原因的外在形态有很多,而最为本质的还是内心的,譬如,安全感、信任度和自我展示的舞台等。只有我们教师积极为学生提供各种成长资源和互动平台,让他们感受到外界的丰富与精彩,消除心中的顾虑并勇敢的走出来,在自我表达中建立自信并收获成长的果实,他们自然会逐渐脱离“抱团”的束缚,并真心诚意的融入整个“大家庭”,最终完成“大一统”的局面。从这里我想,化学生的“抱团”为“大团结”也是有文章可做的,而最好的策略就是活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