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向往的教室究竟是啥样?
(2013-03-06 09:59:16)
标签:
故事爱上课堂教学文字生活状态 |
分类: 教学思索 |
令人向往的教室究竟是啥样?
教室,应该是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重要心灵栖息地。有人认为,现在的课堂不够理想、乐观,——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室功能被严重弱化,过度放大了课堂教学的功能,极大的侵占了学生精神生活的“领空”。为此,整个社会极力倡导学校要敢于“重建教室”。说是重建,实际上要做到“全盘打破,另起炉灶”往往不太可能,也显得“改革者”太过于轻视与鲁莽。对此,我们应该秉持一种做事态度——非完全否定,亦非全部承受,换句话说,在对过于“粗糙”的方面进行“修正”的过程中,不应退缩时就该勇于承担起潜在的“副作用”,当然,这不是目的,而是走向理想结果的权益之计。
诚然,没有生命特征的墙壁充其量只能起到遮挡、保护等作用,而一旦被赋予了某种属性、文化特点和意义价值之后,无生命迹象的墙壁构筑成的一个空间(教室)却焕发出了神奇的功效和斑斓的色彩,甚至可以让无数个纯正、稚嫩、耀眼的质朴灵魂汇聚于此,让它变得不再单调、贫乏和孤寂,而这些灵魂也会在它的怀抱中得到庇护和滋养,并通过心与心的交流来提升彼此的生命质量和学习活力。于是,“教室之于师生”的意义和价值与“师生之于教室”同等重要。这里就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教室生活是令人向往的呢?
要问教室里的生活如何变得丰富多彩、引人入胜,倒不如说是人的内心对生活有怎样的渴求才是。毕竟,人的精神生活指向幸福与成熟是有条件的。一方面,要保持一种积极、乐观、向上、向善的态度和决心;另一方面,也要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共赢的重要人生哲理,并在体验、感悟中汇成一股力量,去发现、引导和奉献自我与他人,从而在不期然中获得“大我”的快感和灵魂归宿。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幸福教室的形态和内容无法统一,更不可能采用一个标准“一刀切”。如此而言,即便教学生活占据了“教室生活”的半壁江山,甚至更多,而单凭数量无法说明什么问题,如果学生对其乐此不彼,甚至出现“以学促生活”的迹象,这也不是什么坏事。关键还是取决于学生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需求,在不得不考虑这些命题之中,我们这些教育人士也要为学生把好关,并非一味的纵容或无条件宽恕,他们想要什么就给什么,而是需要我们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问题进行研究、诊断,认识人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在实践中有机的将两者紧密结合并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才可能让学生爱上学校,乐于教室生活。因此,我们不得不考虑学生在教室生活中的肢体与精神的双重生活质量。这也意味着,不能一味的“躲”在教室里“之乎者也”,也不能整天在教室外喊着“冲啊,杀啊”。这就需要老师懂得“劳逸结合”的思想,并将之发挥的淋漓尽致。在教室内,要发动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特长对环境进行美化,同时也要通过平时的言行美化彼此的心灵世界;在教室外,要激发学生的活力潜能,要知道,对孩子玩性中积极一面的开发不仅不会影响孩子学习和成绩,甚至还有助于学习状态的调整和能力的大爆发。当然,教师作为学生的重要心灵伙伴,应该既要体现正道、威信、师表的一边,更要保持一份童真、童趣,积极成为一个“大孩子”,但凡如此,师生对话和交流便给彼此心灵成长创造了无限可能。
当然,走向师生共融、教室生机勃勃,并形成一派祥和的氛围,这条路不是“单行道”,甚至绽放的形态也是千姿百态。不过,在行走中尽管有疼痛或不舍,该改变的必须改变,该作出抉择的时候就绝不要犹豫不决。虽说,本人再次妄谈“生命化教室”有点底气不足,也没有提供什么具体而切实的措施,可是,一种思想和情感理念已然流淌于自己的文字中,只要能用心品阅,想必还是能清楚本人追寻的理想中的教室生活状态是啥样,当然,笔者借助这些粗陋文字,不仅让大家了解了一种观点和思考,更期待引发共鸣,并促发读者在这方面生发自己“别样的精彩故事”可以讲述和进一步获得体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