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心灵漫步 |
正视坚守在辛酸与浪漫道路上的农村教师
在教育这块田野上,夺目绽放、高亢嘹亮的元素几乎被大城市占据了半壁江山,人们忙于或乐于追随、品谈响亮的声音和浓重的色彩,还会有多少人在意教育边缘的哪些“野百合”呢?实际上,正因为农村教师的执着和坚守,才最大限度的保全了教育这艘大船的持续、平稳的向前发展。面对底层一线的农村教师,我们难道不该说点什么实在话吗?不管是出于对他们长期挣扎在教育底层的敬重之情,还是感佩于他们无私奉献并执着坚守教育理想和对未来美好愿景的追寻,我们都应该沉静下来,放慢匆忙的脚步,用心倾听和思考这些春天里的“野百合”发出的微弱而明亮的心声。
特别喜欢鲁迅的那句话——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想,身为农村教师群体中的一员,自己心中的滋味是复杂多变的,有辛酸也有浪漫。无可否认的是,农村的资源和条件相比较城镇而言是落后、陈旧的,这是客观事实。而最值得担忧的是,因为资源的匮乏、理念的陈旧,很大程度上制约、束缚住了农村教师的思想、理念更新的速度和深度,直接掣肘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和提升。即便如此,很多专家、名师很为农村教师“抱不平”,觉得乡村教师可以在本土文化、知识上“大做文章”,凸显别样的教育风景和本土文化的潜在价值,为此,北大教授钱理群特地在他的著作《做教师真难,真好》中大力阐述了其中的可能性和值得挖掘的资源。我想,在教育行走中,我们农村教师能将眼光聚焦在自己身上,并认真思考自己的不足和优势,还是有可能在艰难中看到一些希望与可能的。当然,前提条件是,我们必须用心行走,敢于迈步,并在坚守中慢慢自信起来,丰富起来,以致迎来属于我们自己的清新与多味。
由于农村城市取向化、应试化,农村教师面临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虽然如此,我不觉得我们农村教师就真的走到了“绝境”或“死境”,而是觉得真正到了一个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自我的时机,如果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那么,即便是再多、再好的机会和资源摆在我们面前,也是形同摆设。况且,现在的社会已经不可能走到“与世隔绝”的地步了,我们农村教师完全有理由和平台成长、发展自己,尤其在关注、融入眼前教育过程中,完全可以做出一些“革命性”的变化和进步。这让我有点忍不住想谈谈自己的体认。
作为一名极其普通的草根教师,扎根农村教育已十载,从一开始的忙忙碌碌、浑浑噩噩、毫无目的的机械式的工作状态,开始渐渐感受到教师工作的厚重和神圣,甚至在真实的融入之中,越发感受到了教育之美和教育中藏匿的幸福感,而想要获得这样的感觉,就需要教师有教师的眼睛和心,才能发现并感受到它的存在。当然,教师自身的成长方式是多元、多途径的,而我在近几年的改变中尝到了“甜头”,前几年特意上网开通了个人教育博客,于是,一根无形的“鞭子”驱使着我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感悟、体会记录下来,并不断充实、丰满自己的博客。在见证着它的不断壮大的背后,也同样看到了一名农村教师的成长可能和个人轨迹。另外,在一开始的零零碎碎的写作之际,自己也不断的加大阅读的力度和深度,以此努力提高自己的认知、感悟的能力,并从中吸取一些新思想、新理念,并尝试着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渗透和内化,而这让我很受益——既改变了自己陈旧的精神状态和工作状态,更极大的调适了师生关系,让师生从中都受益匪浅。而随着阅读的深入和持续,我发现自己的内心变得宁静起来,思考问题和采取措施不像从前那么短浅、鲁莽和冲动,更让自己感到欣喜的是,在通过网络的力量下,自己有几篇文章被一些省级刊物发表了。这在“乡下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甚至会认为是“天大的事”,因为,在农村总有一种片面的认识,什么出名、出书、发文之类的那都是城里人才能干得了的事,乡下人哪有那本事和机会啊。然而,眼前的事实不得不让人有“非分之想”,原来农村教师也能以自己的艰辛付出换来醇美的果实。虽然,农村教师相比于城里教师而言,在资源、条件上还是比较滞后的,但是,教师的自我成长和进步完全可以因地制宜的开花、结果。可见,农村教师不仅仅有扎根在乡村的艰辛事实,更有让人惊奇的浪漫与韵味。我想,我会一直坚持、坚守下去,在慢慢芬芳自己教育道路的过程中,在相互取暖、关怀中,我们农村教师会力量抱成团,并努力在教育界发出我们应有的声音,去创造只有属于我们的美好明天。
末了,作为教育底层大部队中的一员,我觉得还有很多话想说的,可是,自认为又没什么可言。因为,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教师面对的问题各不相同,但都必须关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关注自身与环境的关系,关注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关注。。。所以说,写这篇文字不是用来“乞讨”或“申诉”什么,更不是想要得到什么“怜悯”,而是,个人觉得,我们农村教师自有成长的特点和个性,虽然,目前条件滞后,可是,相信教师的思想和觉悟不会滞后太多、太远,因为,我们都在前行中坚守,在坚守中前行,并努力激活着那潭思想之水,创造着辛酸背后的那份浪漫、幸福和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