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场数学小测验背后的动人凄美的学生故事

(2012-12-10 07:22:22)
标签:

自我教育

自我反思

意识

名片

百态

杂谈

分类: 教学思索

一场数学小测验背后的动人凄美的学生故事

数学是一门崇尚理性的学科,更应该是一门美学。它需要合作伙伴(教师)真正的静下心来思考、实践和提升,而最为关键的是,直接而有效、健全的负责于学生。身为一名数学教师,自我感觉十分浅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需要不断加强和提高。当然,教师的成长很大程度上是离不开与学生进行互动这一“温床”的。而今天在高一某班的奇遇和感触再度引发笔者的思考,相信在思考的背后是对理想目的地的憧憬和坚定的“脚印”。

在一个章节内容学习完毕之后,今天下午两节课的安排让自己“计上心头”——安排一次随堂小测验。而在开始之前,自己就刚下发的作业情况作了一些说明,主要就是“做题不抄题目”、“做错不订正”、“字写的像甲骨文”之类的零碎问题,这些个问题想必很多教师经历过也头痛过,而如何切实改善问题着实考验着教师的耐心和智慧。心想至此,自己在课上的“谆谆教导”显得无比多余和可笑。而真正需要自己思考的是:学生不抄题的原因是什么?针对不同情况有哪些值得采纳和更新的办法呢?学生不订正的背后存在什么样的困惑和难处?如何有效根治?字是一张很好的名片,而学生却将字的写的形同“甲骨文”,背后潜在着何种不良习惯和状态呢?……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觉让自己的一番高调批评、指导显得“枯瘦如柴”、“面目可憎”。常言道,一个教师要赢得学生的喜欢和追捧,首先教师要通情达理,同时要有办事技巧和处事智慧。很显然,自己的做法和心态相去甚远,有待提高。

通过一番自我反思之后,学生的数学小测验正常进行。而开考没几分钟,学生的状态让自己有点忐忑不已,虽然区区十道题目,很明显在学生那头就成了“世界灾难”。在自己的一瞥之下,发现了学生的一些情况:有思维与手指贯通,奋笔疾书的学生;有打瞌睡的学生;有面无表情的发呆的学生;有托腮帮子凝神冥想的学生;有摇头晃脑作挣扎摸样的学生;有肉眼抓眉毛的学生;有左顾右盼的……其中,值得自己思索的是,某男生在全神贯注的盯着一旁某生奋笔疾书的学生,眼神中充分流露出了一份嫉妒和艳羡,还有一些无法体会的成份在里头,直到与自己的目光碰撞之后才惊恐的转向他自己的卷面。我知道,他的那份情感与情绪的背后是有理由的,因为自身基础薄弱,再加上曾经遭受过许多的打击和挫折,他对那种“思维贯通、行云流水”般的做题已经无比崇敬,甚至到了一种无法高攀而终成憾事的惊叹与不舍的地步。想想这些学生们,他们心中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在拉大,而内心的诉求和追求在不断的被“鞭打”,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喊叫在心中回荡,我内心变得沉重起来。而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不给学生过多的压力,时刻提防着“冷暴力”现象的出现,也决不允许学生之间相互埋汰、攻击,一旦出现,必将正面引导和疏解。而眼前的学生考试百态让自己思虑重重,我知道,考试背后的这种生态场景不是本人的作用使然,也不是本人目标使然,但引发的凄美故事却真实的在上演,让坐于前面的观众(笔者)忍不住扪心自问一下: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很显然,他们曾经经历的教育让他们很受伤,而这种伤根本无法在短期内被治愈,甚至一辈子都会带着那个“烙印”学习、生活和工作。心想至此,内心有点窒息。

一堂课的时间,让自己清醒的意识到了一些问题(教师的和学生的),有些是自己可以努力改变的,而有些则很难改变,即便如此,自己依然明白该做些什么,哪怕是对以前的教育是一种补救或补偿,这也算得上是一种做人的良知吧。于是,在见到大家无心恋战之际,我先询问了一下大家的做题情况,大家表示都已经完成。随后,自己就采取了“交换批改——对打钩、错打叉——标明错几个”的批改流程结束了测验,并立刻在课堂上简单统计了一下情况。最终结果还算不错,至少大家体验了一下生活和学习的过程。至于真实而具体的收获是多少,那就是只能是“和尚念经,各念各经”了。

数学课堂不该是冰冷的课堂,而应该是充满诗情画意和温度的课堂,更应该是妙趣横生、意外加收获的课堂。在课堂上,学生的精神、思想和情感应该得到最大限度的解放和释放,让智慧得到激发和延伸,并在碰撞中形同水波涟漪一般推动、引发更多、更大的智慧,最终达成自我教育、自我塑造和自我升华。这是一种理想化的课堂,值得追求、追寻的课堂,更应该成为我们为之努力、付出和大胆践行的课堂。因为,学生的成才、成功离不开课堂,教师亦如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