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不一样疾苦现象教育规律更多杂谈 |
分类: 心灵漫步 |
漫谈一名教师的职业良知
一段时间以来,自己一直感慨于德国人对一名成功男人的定义——生一个孩子,构建一个家园,种一棵树。从狭义的视角审视它,让人觉得匪夷所思,总有种“小家子气”的感觉,免不了会被国人鄙夷和不屑。然而,从广义的层面理解,却不得不让人为之惊愕。实际上,它的内涵是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他们对它的诠释是这样的,生一个孩子是为了种族的延续、文明的传承,更体现了一种真切的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构建一个家园,为的是给妻儿一个安全、幸福的港湾,足以体现男人的义务和责任;种一棵树,简单的一个行为直接升华为呵护自然、回归本真的生命理念,爱人、爱自然同等重要,更是对人性的一种充分完善。言语至此,让我不得不将视角聚焦在教师职业,切实关注教师职业良知话题,我想,这里的文章可以“做大”,也可以“做小”,只为了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什么样的职业良知和职业精神是可歌可泣的,而哪些却是在蚕食着我们的教育大树,以此反观自我。
说实在话,世面上对于教师职业良知的话题,实在太多太多了。从中我们总能感触很深,可是,又有多少人士,尤其是教育人士能真正的静下心来思考这类问题背后存在的根源呢。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借此博得一乐或饭后谈资或表面上的引以为戒,说到底,那只是一种现象,甚至是一种离我很遥远的“深恶痛绝”而已。说到此,不免让我想起某个教师的教育轶事:某女教师深得校领导的器重和关怀,总能在各种重大场面“出境”,自然,其自身能力也很出众。可是,一旦长期处在领导阶层的磁场之中,势必远离了平凡而质朴的基层生活,格调高了,也许就会变得“目中无人”了。至少本人感受过了她的厉害——对周围教师的所谓“安逸”生活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乃至偷偷上报领导,给教师“穿小鞋”,弄得办公室氛围紧张兮兮、个个惴惴不安,这样的“高层卧底”让我脊梁骨生冷,心生胆寒,又无可奈何。这种行径在教师群体中自然不会受人青睐,也不可能长久存活。毕竟,她也是一名教师,也扎根在基层一线,不可能离开生长的“土壤”,只是,目前的这位教师眼界还不够宽广,心胸不大。如果说在教师群体中,她是以一种比较古怪的方式融入群体,或想要给自己说明些什么的话,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她是如何对待她的学生的吧。毕竟,学生是一名教师走向成熟、成功的平台和资源,应该要厚待之、关怀之。而在对待本班学生方面,她显得“与众不同”,又出奇招——对于个别“生性顽劣”之徒,以做俯卧撑、反复写检讨、当众辱骂、频繁谈话等形式“教育”。看看学生作何反应,本来是积重难返的学生问题,在不断的周旋之中,并未明显转变,相反,学生眼中已经看不见光彩,甚至心中产生一种“与教师为伍”是“可耻”的念头。按照她目前的举措,在这些学生身上很难看到起色,也注定铸就成为一种教育悲剧。似曾想过,学生既然对你的教育言行已经心灰意冷、痛苦不堪了,教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一种思想症状之后就没有一丝察觉和自纠的必要吗?想必是有的,只是这种念头全在于维护教师的尊威和权利,而恰恰是过于一本真经的想要捍卫那张不值钱的“脸面”而断送了机会与可能。
要知道,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学生就是教师的孩子,教师出于对生命成长、发展的关注和重视,对生命个性化发展的敬畏,理应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更新自身理念,只有切实站在人的高度,才可能培育出健康、健全的人。很显然她对于这些孩子的“关爱”是有辱使命的,是违背教育理念和教育规律的,更是某种程度上的对人性的践踏。心想学生在这个阶段之中深陷重重关卡而无法救赎,心情降到了冰点。再说,学生与教师在校园中彼此相互的时间不算短,学生俨然幻化成了教师人格魅力和精神高度的一个崇尚者和传道者,更明确一点说,就是一个虔诚、笃信的文化传承者。只是,“出师”于这名教师的学生的精神境界会达到怎样的高度,更不用说他们在毕业之际会作何感想。虽说,这名教师显得无比敬业和有爱心,可惜,学生丝毫没有感知到她的“爱”,而更多的是对她的“恨”。
思虑至此,我想这名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另类而沉重的,我可以深切的体会到被她关注的学生精神状态是什么样的,必定很压抑和无奈,一个自信、自强、自尊的我在不断的被压榨着,而一个懦弱、消极、仇恨、压抑的我在不断的被放大、强化。真不知道,身处这个班级的学生精神成长是何种状况,应该也不会舒心、畅快到哪里去。这就不得不指出的是,教师应该有责任和能力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融洽、快乐的心灵家园。只有真正构建一个良好而适宜的精神生态,才会让学生获得安全感、归属感、荣辱感和幸福感。否则,学生心中是不会真正意义上接纳、认可你的。其实,在营造的过程中充满了许许多多的教育契机,教师只要能合理而有效的抓住机会,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还是能慢慢的影响、转化问题学生的,万不可心浮气躁,为了赶超一些无足轻重的“先进”而葬送了学生的景秀前程。
其实,对于教师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我们尽可以各展奇葩,芬芳彼此。而对于心灵引航者的教师而言,不单单以征服学生身上的问题为终极目标,或是自己职业追求。我想,一名有远见和眼界的教师,更应该着眼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成为一个具备健全人性的、世界眼光的合格公民。往小处说,就是懂得关注自己的持续、科学、健康的成长和发展,往大处说,就是,要有一颗博爱之心,既关注、关心民间疾苦,又能关爱自然、呵护自然,为世界走向美好捧出一颗真诚、炽热的心。当然,这个要求相对比较高,但是,这才是人道、大道和正道。我知道,就我自身素质和能力而言,很难企及,更无力强加给学生。但是,只要我们心怀念想,秉持这份信念和憧憬,并将之渗透在平时的教育生活中,学生的变化肯定会有的,即使目前无法察觉,相信它也能通过一颗心的接力传递给一颗又一颗心,最终会掀起一点波澜。为此,我抓紧学习着、实践着、与生成长着,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收获一个不一样的教育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