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本为一,相煎何太急
(2012-11-22 08:40:21)
标签:
同根紧箍咒更要主任风生水起杂谈 |
分类: 心灵漫步 |
师生本为一,相煎何太急
我想,在师生相处问题上,自己总是十分纠结——既想好好善待学生,又对学生的过错不“买账”。也许,我已经到了某种瓶颈,只有真正突破自己、突破束缚才能获得重生和真正意义上的宽广、明亮。至少,我在实际校园生活中不断吸纳着各种值得我学习的文化和元素,以填补心灵空缺,让教育生命丰满、完整起来。同时,同行的或惊险或神奇或无奈的教育故事也让我收获颇丰,借助点点滴滴的积累和沉淀,促使我在教育道路上走的义无返顾、勇往直前。然而,在亲身经历和亲眼所见的种种不良教育迹象后,不免心中萌生一些思考和质疑:师生关系到底该走向何方?带着这份困惑,让我们走进教育生活,去一探究竟吧。
在学校、在教室、在办公室,总能觉察到我们教师的兢兢业业和辛勤付出,甚至有时想要提前获得理想中的结果而加班加点。教师的这番敬业和负责结果换来的是什么呢?更多的是学生的不理解和抵触、叛逆。就如今天上午办公室发生的一件事情:某班几名学生上课不认真学习,结果被班主任强行安置在办公室进行学习。从学生的举止和神情中判断,他们是心不甘情不愿的、心中充满情绪的,在这种状态下很难想象他们在办公室能静下心来学到些什么,而同时一旁喋喋不休的班主任更让他们烦躁不已,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在办公室待的时间越长,对班主任的信任、尊重和支持的分量随之锐减。而且,学生一旦“爱上”办公室,那可想而知学生会“褪变”为什么样子的状态,这彻彻底底的就是师生无效沟通,甚至是负面互动的结果。等到学生不再依恋老师、课堂和学校了,那就是班主任工作走向无比痛苦的开始,更是班主任教育生涯中的一种遗憾和损失。而该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头头是道”的讲述中提到,上课不要玩手机、不要打瞌睡、不要随便讲话、不要。。。。。。突然一下子给学生头上按上了这么多的“紧箍咒”,别说学生了,教师自己恐怕也做不到位。仅凭我一家之言,该班主任在开大会时鼾声如雷,午间时分办公桌上两三部手机持续不断的“尖叫”,进出办公室也是“风生水起”。。。。。。很难设想,该教师有何底气给学生下达这么多的“死命令”。正所谓,“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当然,学生大抵不会咬住教师的“软肋”不放,最多也就是“少管闲事”而已。可是,教师在某些方面还真的不如学生的境界和高度。当然,学生自身身上定然是存在客观问题的,教师将之现出原形也是一种责任的表现,只是,在相互共同关注问题的时候,是否可以换一种方式和语气,能否话语温暖一点、姿态低一点、交流深入深刻一些、能否眼光放远一点、目标明确一点、情绪化少一点、能否。。。
其实,师生关系从古至今,乃至将来都是辩证统一的,师从生而来,生会走向师。教师在学生问题上不应该死抓不放,毕竟,教师也有过学生的经历和体会,在学生心态和成长话题上更有发言权,同时也更要谨言慎行。为此,教师应该积极面对问题,与学生共同聚焦问题,分析问题,直至想办法克服问题。这才是为师正道,而不是光“欺压”尽做些“表面功夫”,到最后既没有转化学生,还苦累了自己,实在划不来也不值得。作为学生,应该努力克制自己的不良习气和秉性,要积极的跟老师互动、沟通,毕竟,在很多问题上,自己是“病源”,自己既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与关注,还要将老师“拖下水”,还要一味的埋汰老师,说什么也不是正面、积极的表现。所以,作为学生在遭遇问题时,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积极调整好心态,同时密切配合同学和教师给自己诊断、治病,而不是一味的抗拒、对峙和反叛,这不利于问题的有效解决。说到底,师生本为一体,不该形成敌对堡垒,也不要思维惯性的陷入“死掐”的怪圈。
最后,在离开这篇文字之前,我以曹植的《七步诗》与大家共勉: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