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该如何理解并在尊重的前提下激活课堂生命呢?

(2012-03-05 13:06:58)
标签:

丰满

小组合作

宋体

课堂教学

学习

杂谈

分类: 教学思索

我们该如何理解并在尊重的前提下激活课堂生命呢?

                                       ——浅谈对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点思考

新课改的呼声不曾低落过,然而,在这渐行渐长的声浪中,很多一线教师的斗志与精神底线在不断的被突破与沉落。我知道,那绝非教师一己之过,也不能说政策谬误,那关键的根源在哪里呢?这是需要我们潜下心来思考并在不断的匍匐前行中努力突围的问题。追根溯源,根源可能还是在于社会的历史遗留问题。我们甚至早已习惯了将一些不愿承认也无力求解的命题抛给历史这个“冤大头”,反正,自有历史“背黑锅”,我们何必耿耿于怀、斤斤计较,反而苦了自己。如果,我们落了这个窠臼,那么,我们再来谈所谓的教育,那只能是“自扇耳光还要叫好”的表现了,悲哉!当然,我无暇揣着那些所谓守望者的忧思,只是,在自己的实际教育生活中,在不断的感受着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新鲜事或尝试新鲜事的时候,我很迫切的想就自己课堂里发生的那些事发发自己的牢骚,如果搅扰到哪位有志人士的话,见谅。

现在的学校生活给人的感觉好像又回到了中国解放初期的那振奋人心的大生产状态了,生命力很强劲,也显得很莽撞和凌乱。我想,我还不属于思想保守派。可是,在看到如此现状之后,我发现我的确快OUT了,正是让人胆战心惊啊。而在国家大力倡导改革并力度与手段齐上阵的当下,每个学校也无法保持镇定自若,否则将很快重新洗牌,被踢出局。而近期,我校也在轰隆隆的大潮中不断的在尝试着新的教法、学法和玩法,具体到年级部门的话,我们也不例外,或者也不能幸免。我们尝试了“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确实新颖和灵动。不过,在不断聆听了几位教师的公开课之后,我想说的是,小组合作探究到底“合”在哪里,“探”在何方呢?我记得问过自己班上某位女生这样一个问题,“小组合作的课堂学习方法,你的自我感受和体会是什么?有何实质性的意义呢?”她支支吾吾说了半天,最后的结论是,“感觉蛮好的,大家应该挺喜欢的吧。”这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了,我于是反问道,“课堂一下子好像变得活了起来,但是,大家果真提高了学习效率吗?还是趁机可以更多闲聊的机会了呢?对一部分自律不强的同学来说,这是福还是祸呢?”她无言以对。我随后补充道,“反观课堂实况,我的最大感受是课堂往往呈现的是一副‘热闹中的学习’模样,其他本质的内容还有待挖掘与提升。我想,这种模式是好的,也可以让课堂更高效,从我个人的理解而言,我想小组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应该会经历这么几个环节:学习中的学习—热闹中的学习—学习中的热闹,最忌讳的是‘热闹中的热闹’。这里需要作个简单的解释,所谓学习中的学习形同纯粹的应试教育,为了学习而学习,目的性很强就是以学习为生命主题;热闹中的学习就是形式很丰满,场面很活泼、可爱、热闹,而学习效果就不敢恭维了;学习中的热闹就不同了,这里呈现了比较成熟的学习状态和思想水平,学习的活力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而应该内化成一种精神追求,课堂形式的丰富性完全服务于课堂实效;至于热闹中的热闹,我想大家应该明白,如果对学生采取彻底的放养式教育,而没有任何针对性的知识学习与人格培养的渗透,这种课堂越是热闹,危害可能越大。也许,以上说法与曾经的观点有所不同,但其中的道理我们早已耳熟能详了。即便如此,我们依然还是应试教育的顽固“帮凶”,甚至有些乐此不彼啊。而自己针对课堂教学,我并不急于践行此种模式,我觉得问题不在于形式,而应该在于本质的东西,内心的东西,就如《教学勇气》中所涉及的那样,人首先应该要想过一种不分离的生活,才会聚集心灵能量。随后,在不断探索中遇到一些志同道合者,让自己的视野更宽广。紧接着,在不断提升之后,让自己走向公众,得到认同与认可。最后,借助心灵磁场与改变现状,动摇一些需要完善的机制,譬如精神奖罚制度等等。于是,我首先在高一A班先征求大家的意见,在大家认真、慎重的思考之后,我们决定还是选用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法。而我特意强调一点,小组合作探究不在于形式,而是潜在的活力和效果,当然,我们也不仅仅追求一味的学习高效,奔着一个方向——分数而去的,我觉得应该重在体验、感知和内化,真正让自己心中充满能量,从中体会到“活”的东西,让自己的思维开阔,并尝试着在活动中培养一种用创新的理念去完美自己人生的念头。

感受着每一位学生冷静而理性的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我想我们的机会来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