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反思一堂课中获得了什么
(2012-02-24 14:48:56)
标签:
宋体课堂罪名一堂课反思杂谈 |
分类: 教学思索 |
从反思一堂课中获得了什么
今天上午的课上的出人意料,甚至极大的违背了自己的教学初衷,这是一个不容置疑的错误,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原本利用两节课好好讲解习题,为接下去的新课讲授做好条件上的准备,结果,一小部分学生没有备好习题材料,于是,机动性的要求学生自由组队学习,结果,引发了大面积的窃窃私语。结果,我还是没能“HOLD”住,对学生进行了将近半节课的思想教育,车轮战式的思想碾压,让学生早已见怪不怪,甚至对教师的好言相劝不曾有一丝“感冒”的迹象,这是双方互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对此,我有一些个人的看法和思考。遂不够成熟和完整,但足以让自己感到汗颜和不足。
在与学生思想交锋中,自己理直气壮的成了宣泄方,牢牢的把持着无可争议的话语权,这对于一个想要让课堂走向成熟与理性的教师而言,不是好事,甚至会拖累学生、教师和课堂学习,而随之而来的便是一种恐惧感的产生——教师恐惧教学,学生恐惧回答问题。然而,在自己试图达成所谓的、单方面的教学目标的情况下,我是否真正走近学生,去理解学生了呢?显然没有,我只是把他们充当成了装知识的容器,甚至简化成为一个个“字纸篓”,而自己是罪魁祸首。即便我们带着痛恨痛骂应试教育千万年,我们身上的罪责丝毫不会减轻、减淡。我想,我犯得第一个“罪名”是:无视学生成才的多元化特点。每个学生都是以独特而鲜明的特征存活于世,他们自由成长、发展的规律和特性,人的生命密码之中早就将其社会化属性囊括其中,而我们需要的只是在宽容的前提下,去引导、转化他们,让他们得到更好、更幸福的生活和人生。而在这之前,我们需要提醒和防范,因为他们稚嫩、无知,但不是因为这样而可以任由我们揉搓他们脆弱的心灵。所以,他们的“窃窃私语”并不代表他们就是反抗或逃避,甚至是一种“公然宣战”,其实,远没有我们所预想的那般严重和无可救药,毕竟,他们还只是孩子,还只是心中充满许多奇思妙想、幻想无边的孩童,正因为此,他们的创造力远超过我,对此,我该好好思考,在方法和手段上,在情绪、情感上,在课堂知识结构上等等这些方面要深入下去,让课堂走向生动与活力,而不是纯粹技巧或话语权的个人宣泄,那无益于自己的职业生命,更无益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我犯得第二个“罪名”是:情绪失当,举措笨拙。细想每位安坐于课堂之中的学生,他们是戴着面具来过活的吗?有,而且很多。而这个特点背后潜伏着社会根源,再说为了个人利益的达成,很多细节中存在着它的影子。自己在课堂之中同样戴着面具过活,时而躲在讲台之后,时而躲在书本之后,类似的情况学生之中处处可见。这种状态极大的消耗着课堂的元气,消耗着彼此的耐心和灵性,于是,等到彼此不能很好的感知对方的存在和思想动态之时,那么矛盾一触即发,于是,自己的情绪失当显得轻而易举,而在教师本能反应之中,想要极力弥补或逃避由此引发的罪责时,手段又是如此的笨拙,实在不可思议。这种对“生”的忽视和践踏显得无比残忍与不堪,而双方在僵持中显得都很受煎熬。想要快速消弭这个环节,作为教师而言,应该在反思的过程中努力寻求一种良好的策略与制定一套科学、合理和有效的改良计划,为的是什么?想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这在心中必须被重视和坚持。
反观自我,我想我完全有勇气去列举其他的罪名,但这不是我思考此事的终极目标,所谓的“罪名”何其重又何其轻,但从中反思之后更加认识清楚自己,这是主要的。而在课堂之中,我们往往看的学生比较多,而看自己的时候很少,甚至趋于无,这是十分危险的。我想,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什么,感受什么,引领什么。。。